本篇文章1372字,读完约3分钟

要用调控的效果来衡量改革的成效,我们绝不能“纸上谈兵,挂在墙上”,而是要细致而“真实”。体制改革和“要监督计划和责任的执行”的宏观调控常被认为是经济工作的两个方面。

要用调控的效果来衡量改革的成效,我们绝不能“纸上谈兵,挂在墙上”,而必须一丝不苟,做到“真实”。"我们必须监督计划的实施,监督责任的落实."

体制改革和宏观调控通常被认为是经济工作的两个方面。十八大以来,改革与监管越来越深入融合,相得益彰。在最近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四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质上是一项改革,应该通过改革来推动结构调整。”为了在新常态下赢得硬仗和持久战,我们必须把改革作为调控的“常规武器”。

人民时评:以改革打开宏观调控格局

狭义的改革一般是指经济体制和机制的创新,如商业活动的便利化和分权化的深化;调控主要解决短期宏观经济的供需矛盾。要正确理解中央政府提出的“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加强供给侧结构改革”,改革和监管不能再各说各的,而要通过改革全面落实“三比一、一减一补”的五大监管任务,大力纠正供求结构错配和要素配置扭曲的现象。

人民时评:以改革打开宏观调控格局

一方面,这是因为最初的策略是有限的,而且见效太慢。例如,要解决产能过剩问题,不仅要刺激消费,还要给屡教不改的“僵尸企业”以沉重打击,并停止和关闭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和绩效项目。尽管这种“硬打”的逆转可能比“软”的间接调整带来更多痛苦,但好处也更大,从而避免了“不改革就是长期痛苦”的悲剧。

人民时评:以改革打开宏观调控格局

另一方面,改革不仅是一种监管手段,也是长期宏观政策规划的明确路径指南。去年以来,一些省份大力“去杠杆化”房地产市场,但扩大交易量也推高了价格,积累的信贷泡沫甚至违背了“去杠杆化”的目标。为此,本次会议明确要求“现阶段出台的短期控制措施也应与改革目标相一致”。改革中的“去库存化”是指将商品房归属于商品财产,而不是投资产品,使农民工能够跨越户籍门槛,在城市中生活和工作。

人民时评:以改革打开宏观调控格局

改革也打开了宏观调控的格局。一般来说,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可以称为调控的“右臂”。但是,如果只有右手和左手相互配合,它们与其他国家的政府干预没有什么不同,也不会充分发挥我们的制度优势。“提高改革效果,扩大制度优势”的内涵在于将公有制优势注入宏观调控的作用。例如,推动国有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结束臃肿等大企业疾病,将刺激质量的提高和效率的提高,这比单纯的货币加码和财政补贴要好得多。

人民时评:以改革打开宏观调控格局

世界没有变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宏观调控也应积极适应和引领新常态;让改革成为调控的利器。监管本身应该改革,应该反复探索,并在实践中不断前进。各地区、各部门的决策和部署不能随意,更不能时有变动。关键在于机制建设,提高这一重大行政行为的法制化、科学化水平。宏观调控本质上是预期管理,它加强了对经济前景的预期导向,使市场和企业对我们的政策、我们的改革和中国经济新常态有信心。

人民时评:以改革打开宏观调控格局

改革的时间窗口转瞬即逝。“只要我们着眼于改革,就必须把它抓到底,争取胜利。”由于改革包含在调控的“组合拳”中,因此有必要用调控的效果来衡量改革的绩效。无论“降低成本”是否真的减轻了企业的负担,“短板”是否真的创造了升级版的产品和服务,我们绝不能“纸上谈兵,挂在墙上”,而应该一丝不苟,“实事求是”。“我们必须监督计划的实施以及责任”。供应方的结构性改革肯定会在“十三五”计划的第一年提振机构自信的精神。

来源:安莎通讯社

标题:人民时评:以改革打开宏观调控格局

地址:http://www.a0bm.com/new/100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