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67字,读完约4分钟

最近,中国许多地方都发生了地震,这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5月25日,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主任潘怀文表示,五个多月来的地震频率与往年的平均频率基本持平,所以不必太担心。公众应该学习地震知识,提高防震意识,以科学理性的态度面对地震。地震活动的一些时期相对较少,而另一些时期相对密集。从全球来看,今年以来,世界上已经发生了8次7级以上地震,其中包括4月份的5次。4月是全球7级地震最强烈的时候。然而,在5个月内,仅发生了8次7级或以上的地震,与全世界20次的平均频率相比,仍处于正常水平。从中国的角度来看,截至5月25日,mainland China已经发生了9次5级以上地震。其中之一是中国东北的一次深度地震,震源深度为580公里,没有破坏或影响地表。另外8次5级以上地震发生在西部,其中最大的地震是1月份发生在青海门源的6.4级地震。在过去的两周里,中国连续发生了4次5级地震,分别是5月11日的西藏定庆(5.5级)、5月18日的云南云龙(5.0级)和5月22日的西藏丁洁和定日(5.3级),呈现出相对密集的5级地震形势。但是,从全年情况看,中国大陆平均每年发生20次5级以上地震,所以5个月以上发生8次5级以上浅层地震的频率相当于全年的基本水平。此外,据多年统计,中国平均每年发生100多次4级以上地震,今年迄今已发生41次4级以上地震,基本相当于全年的平均频率。“从全年的频率来看,世界和中国大陆的地震活动仍处于多年平均水平。公众不必过于担心。”潘怀文说,地震活动具有时间不均匀的特点,有的周期相对较少,有的周期相对密集。科学审慎地结合正常的防灾准备和在短时间内了解地震特征。从中国的整体情况来看,中国是一个多地震、多灾害的国家,因此防震减灾工作应该不断进行。“但我们不能放松警惕,因为有些地区多年来没有发生过破坏性很强的地震,所以我们不能放松减灾准备。”潘怀文说,仅仅因为在某个地区和某个时期有更多的强震,我们就不应该害怕。要把防灾的常规准备和对地震特征的短期认识科学而审慎地结合起来。针对一些科学家预测青藏高原南部将发生大地震,潘怀文说,青藏高原确实是地质构造运动最活跃的地区,印度洋板块对南部欧亚板块的碰撞和挤压非常明显。历史上,青藏高原的南坡,也就是尼泊尔和印度的第一线,确实是大地震频繁发生的地方。“从长远来看,在这样一个构造运动强烈的地区,每隔70年或80年,就会有一次平均7.5级以上的大地震的记录。然而,在短期内,下一次大地震发生在哪个地点和哪一年,我们的理解仍然是模糊的。”潘怀文说,在这样一个地点加强防灾准备是必要的,但从短期来看,仍然很难清楚地了解在不久的将来是否会发生一次非常大的地震。提高辨别信息真实性的能力,不相信谣言,不宣扬谣言。今天,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互联网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地震信息。如地震部门对地震形势和灾情的公告,抗震救灾组织的活动等。但与此同时,网络上也有很多不确定甚至错误的信息。潘怀文说,国家鼓励社会公众和社会组织开展地震预测研究,但《防震减灾法》等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地震预测只能由国家统一发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向社会公开发布地震预测意见。当然,不禁止发表侧重于长期地震趋势研究的科学论文。非权威信息的发布很容易在一些地区引起不必要的社会恐慌,甚至可能引发极端的社会安全事件。“例如,当我们在一个挤满人的剧院里时,如果有人突然无缘无故地喊‘着火了’,人们很容易惊慌,也很容易发生踩踏等危险事件。同样,在一个地区,未经许可发布地震预报意见的后果类似于在剧院里毫无根据地大喊“着火了。”潘怀文打了个比方。专家建议,在关注互联网上的地震信息时,不仅要学习地震知识,辨别信息的真实性,还要注意随时接收和关注地震部门发布的地震信息,了解地震活动情况,了解本地区的地震风险,采取科学合理的对策。

来源:安莎通讯社

标题:我国今年地震频度与往年基本相当(深阅读)

地址:http://www.a0bm.com/new/102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