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02字,读完约3分钟

时报评论

周子勋

最近,“工匠精神”成了热门词汇。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出要“培育卓越的工匠精神”。在最近召开的第二届中国质量奖颁奖大会上,李克强总理作出重要批示,强调:发扬工匠精神,勇攀质量高峰,把追求卓越、崇尚质量作为全社会乃至全民族的价值取向和时代精神。

中国政府如此频繁地强调“工匠精神”显然是有意义的,这对中国未来的制造业有着明确的指导意义。中国被称为“世界工厂”和制造业大国。在5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中,中国有220多种产量居世界第一。但是许多“中国制造”已经成为质量和低价的代名词。中国迫切需要提升产品质量,打造自己的品牌,而“工匠精神”正是中国所亟需的。正如有论者所说,纵观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不仅有公基、吴凯等科技作品,也有鲁班、丁丁等经验丰富的工匠,还有青花瓷、叠梁拱等伟大技术。在打造中国经济新引擎的同时,“工匠精神”需要时代的传承。

让工匠精神成为中国经济新引擎

那么,中国应该如何培养“工匠精神”?德国和日本为中国提供了两个很好的基准。“工匠精神”是过去100年德国制造业成功的关键。在德国,有许多百年老工业家族,如西门子、奔驰、博世、宝马等。这些“百年老店”的成功有着共同的特征。他们专注于每一个产品和每一个过程,追求卓越,这反映了现代大规模生产时代的“工匠精神”。这种精神使“德国制造”闻名于世,使德国百年工业品牌一起出现,并使德国在欧洲经济陷入困境时脱颖而出。科隆大学的学者罗多夫这样总结德国的“工匠精神”:第一个特点是“慢”,即做好工作慢。对德国人来说,“欲速则不达”——稳定第一,速度第二。第二个特点是“专业化”。德国约有370万家企业,其中95%是家族企业,许多是世界某一产业领域的“隐形冠军”。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他们都喜欢“专业化”,专注于一些单一的产品,并实现最终目标。第三个特点是“创新”。在德国,甚至一些小企业也有自己的R&D部门。长期以来,“工匠精神”已经成为德国文化的一部分。德国的“双轨制”职业培训体系也是德国工匠培训体系的重要支撑。

让工匠精神成为中国经济新引擎

日本也是世界上一个“聪明”的国家。“工匠精神”在日本也被称为“职业气质”。工人是工匠和工匠。在江户时代,日本人分为“学者、农民和商人”,雇员属于“工人”。近代,明治维新后,日本引进了大量的欧洲工业技术,出现了许多私人工厂,如被日本政府列为中小企业的“街头工厂”。这些中小企业的老板通常被称为“员工”,企业通常继承他们父亲的企业并传递他们的技术。在现代,员工大多指拥有优秀金属加工技术的人。“工匠”文化和继承父业的传统使许多日本企业,无论大小,得以长期生存和发展。根据日本研究机构东京工商研究所(Tokyo Institute of Commerce and Industry)公布的数据,日本有超过150年历史的企业多达21666家,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超过3100家,居世界第一。然而,在中国有150多年历史的老店很少。日本被称为“工匠之国”,其企业集团的技术结构就像一座“金字塔”。底盘是一大批数百年来实力各异的优秀中小企业。这些企业的员工可能不到100人,但他们长期为大企业提供高科技、高质量的零部件和原材料。许多中小企业在世界市场上占有某些中间产品和中间技术的绝对份额,甚至不乏其人。在技术研发方面,日本在三个指标上居世界第一:第一,研发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居世界第一;第二,企业主导的R&D基金占R&D基金总额的比例居世界首位;第三,日本的核心技术专利占世界总量的80%以上。

让工匠精神成为中国经济新引擎

这意味着日本全国都重视技术研发,这也告诉我们为什么日本的技术能够在世界上领先。经济不仅仅是建造工厂,然后高效运作。中国和日本在经济基础建设上还有很大差距,日本企业的代表不仅仅是丰田、松下、索尼、佳能、日立……而是国际市场上很多领域的“隐形国王”。

由此可见,工匠精神不是短期内可以移植的,而是经过长期积累和传承而形成的工业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其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内涵。如果中国想成为一个真正的经济强国,它必须得到扎实的工业基础的支持。用专家的话来说,中国要发展自己的“工匠精神”,不仅需要一个理念和口号,还需要一大批企业、企业主和技术工人长期坚持稳步发展,才能取得成效。在中国,应特别注意改善培育工匠精神的必要支持环境和机制。例如,“中国制造”引进了大量的外资来发展大规模的制造生产线,其大部分员工都是外来务工人员。中国目前的城市化特点和不合理的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使得绝大多数农民工无法长期居住,企业也不会采用终身雇佣制。如果各方都制定短期计划,培养“工匠精神”将成为空的一句话。匆忙的产业工人、户籍壁垒下的城市化和短期就业制度只能生产低质量的主食。

来源:安莎通讯社

标题:让工匠精神成为中国经济新引擎

地址:http://www.a0bm.com/new/119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