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65字,读完约5分钟

“十二五”时期的五年对北京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和艰巨的改革发展任务,北京大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和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第三产业比重达到79%以上。五年来,北京确定了国家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流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定位和建设世界一流和谐宜居首都的战略目标。“十二五”规划顺利完成,北京综合经济实力、科技创新能力和国际影响力达到新水平。

加快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

日前,《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出台,成为指导北京市未来五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建议》强调,要牢牢把握首都城市的战略定位,深入实施京津冀协调发展战略,以有序缓解非首都功能和治疗“大城市病”为重点任务,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率,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十三五”期间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是:全面落实首都的战略定位;全面推进京津冀协调发展;全面加强生态建设;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不断提高城市治理能力;着力改善民生福祉。未来五年,北京将大力缓解非资本职能,并取得显著成效。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和素质普遍提高,公民素质和城市文明水平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各项体制机制更加完善。

加快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

强化首都的核心职能

有序缓解非资本功能是实施城市战略定位、控制“大城市病”的基础。《建议》明确提出,要坚决退出一般产业,特别是高消费产业,引导和推动区域物流基地、区域专业市场等部分第三产业整体搬迁,促进湘京外教育、医疗、培训等部分社会公共服务功能发展,有序拆除部分行政事业性服务机构。全面利用已收回的空房,主要用于优化和提升首都核心功能,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增加公共服务设施。

加快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

《建议》提出集中在通州建设一个市级行政分中心。抓紧行政办公区建设,确保到2017年,市级行政机构整体或部分搬迁取得实质性进展,带动其他行政机构和公共服务职能转移。此外,要坚持和强化首都的核心职能,必须严格控制人口规模,加快交通拥堵管理,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实施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

创新是发展的第一推动力。根据北京的战略定位,建议加快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充分发挥首都科技资源优势,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创新战略高地,成为国家自主创新的重要源泉和原始创新的主要源泉。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强化技术创新的市场化机制。创新政府科技服务,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强化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龙头企业,支持中小科技企业健康发展。深化科技金融中心建设,拓展“新三板”和“四板”市场,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深化知识产权领域改革,加强知识产权的应用和保护。加强创新文化建设,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社会氛围。充分发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引领作用,加快融入国际创新网络。坚持把中关村核心区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转变和提升区域功能,加强高端创新资源配置,提升国际发展水平。突出高端、服务、集聚、融合和低碳化,大力发展服务经济、知识经济和绿色经济,提高总部经济服务水平。

加快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

促进京津冀协调发展

为支持京津冀协调发展的国家战略,《建议》明确并牢牢把握北京在京津冀协调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创新合作模式,加快错位发展和一体化发展,实现区域良性互动。

该方案从交通设施、区域分工、产业合作、环境保护和民生保障等方面规划了京津冀的协调发展。推进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发展,推进首都外环路、北京新机场等重大交通项目建设,共同打造“京津冀上轨道”。在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的基础上,应加强与天津、河北规划的对接,加强京津联系,构建现代新首都圈。根据京津冀中央核心功能区和西北生态保护区协调发展的功能定位,调整各区县的发展方向和重点产业。认真实施京津冀产业指导目录,加强与天津、河北产业发展规划的衔接,搭建以重点企业为依托的对接合作平台,推进区域和产业间的循环布局。完善工业园区共建机制,加强现代制造业与价值链的对接和协调。推动形成覆盖区域的生产性服务业辐射圈,加强金融业分工合作,建立京津冀大旅游格局,促进物流一体化发展。积极建设京津冀都市现代农业区和首都周边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建立区域农产品监测结果互认和质量追溯体系。积极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社区建设,构建区域科技功能分工清晰、产业链与创新链高效衔接、创新要素有序流动共享的创新驱动发展模式。

来源:安莎通讯社

标题:加快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

地址:http://www.a0bm.com/new/124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