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77字,读完约3分钟

“守夜人”在完善市场机制时应该更加谨慎

李伟/文

在新年后的短短四个交易日里,a股的大幅下跌引发了四个导火索。

其中,在1月7日开盘后的半小时内,沪深300指数仅在2分钟左右的时间内就暴跌了7%以上,导致全天交易时间仅在16分钟左右就提前结束。这一奇观让投资者瞠目结舌。

一度,由于可能扩大股指波动的“磁吸引效应”,熔断机制被业界和舆论推到了风口浪尖。1月7日晚,监管机构暂停了只运行了几个交易日的熔断机制。

停止熔断机制的原因不难理解。在一个已经实行大起大落、t+1交割等制度的市场中。,这就容易积累流动性风险,这种叠加的融合机制很容易诱发基金担心流动性风险。

一方面,大起大落制度的存在使得证券在剧烈波动时期的流动性成为稀缺资源,而导火线的出现进一步提高了稀缺性,催生了集中抛售行为;另一方面,a股市场仍然缺乏有效的风险对冲工具,这使得卖出现货以降低风险敞口成为唯一的选择。

需要澄清的是,融合机制目前的作用只是诱导单边市场趋势的自我强化,而远非本轮股市崩盘的根源。

在本轮a股下跌之前,实体经济的压力信号进一步显现,离岸人民币对美元的价格大幅下挫,以及注册制度后市场对“泵效应”的担忧加剧,这些都更有可能成为空a-share短期利润的助推器。

可以想象,由于诸多空盈利因素,即使熔断机制不上线,a股也可能无法逃脱近期快速下跌的命运。因此,仅仅通过市场暴跌来完全否定融合机制的实施是不合理的。

然而,在四天内两次触发导火索的“实际测量”似乎已经证明,这一机制仍然完善和完善了空,这也表明,在建立一个涉及广泛领域的市场机制之前,管理者必须保持谨慎和稳健的态度来推进这一制度。

回顾过去,管理层最早尝试实施融合机制的初衷,来自于去年年中a股大幅波动下对系统性风险的防范。然而,这一假设在仅仅半年后就迅速形成,但它在现实中加大了流动性风险的暴露。

管理层在实施融合机制时,有理由参考国内资本市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改革并实施相应的配套制度,如在实施融合机制的同时,考虑实施t+0和取消跌停板,以改善a股的流动性环境。

此外,熔断机制的实施也暴露了管理层面对股市波动风险加大时的“亲父”控制心态。然而,在缺乏对市场规则的有效理解的情况下,试图盲目地引入政策或使用行政手段来抑制市场行为往往是不令人满意的。

管理层应敬畏市场的运行规则,同时对资本市场的波动和局部风险保持一定的容忍度。当股票进入万亿日交易时代时,这应该是监管者应该有的心态。

至少“守夜人”应该明白,当资本市场走向更加活跃和开放的未来时,它将不可避免地面临和容忍更大的不确定性。(编辑简)

来源:安莎通讯社

标题:“守夜人”完善市场机制时应更加审慎

地址:http://www.a0bm.com/new/127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