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50字,读完约3分钟

对中国银行业而言,大数据不仅是一个时髦的技术术语,也是一项真正的服务。“大数据不仅是一种工具,未来也将是银行业的核心资产。现在这种探索才刚刚开始,遇到问题是正常的。”易观国际智库分析师马涛表示。

电子商务公司杭州马卡努户外用品有限公司在天猫、JD.com等平台的年销售额达到7000万元,但缺乏固定资产。传统抵押贷款难以获得银行融资,但银行的大数据信贷产品为这类轻资产企业打开了融资窗口。

“只要银行访问我们的电子商务平台的数据,系统就可以自动测算出最大贷款额,而且都是无担保的信用贷款,贷款时可以通过手机办理。”该公司首席财务官周伟表示。他提到的服务是去年9月华夏银行杭州分行推出的电子商务贷款产品。该产品最高信用额度为100万元,电子商务企业的交易记录是信用决策的主要依据。下载软件后,客户可以随时在手机上发送信用需求。一般来说,贷款可以在3天内完成,并且可以在借款时偿还。

大数据将成银行业核心资产

截至2016年4月22日,华夏银行电子商务贷款产品已收到1100多家电子商务客户的网上授信申请,授信367笔,授信总额1.15亿元,贷款余额7515万元。据了解,工行、建行、招商银行和广发银行都推出了类似产品。尽管覆盖面有限,但这一模型作为大数据信用的缩影,代表了银行业的发展方向——数据分析和高效服务。

大数据将成银行业核心资产

在消费金融方面,银行也开发了一系列大数据创新产品。去年年初,招商银行推出了“闪电贷款”。用户安装手机应用软件后,可以根据在线数据自行办理信贷业务。贷款申请、批准和贷款签署过程都是自动化的,批准和贷款发放可以在60秒内完成。

银行业的大数据尝试正面临激烈的竞争,但它们也有自己独特的优势。与互联网平台相比,银行贷款利率更低。例如,华夏银行电子商务贷款年利率一般为8%-9%,阿里平台电子商务贷款年利率在10%以上,民间“过桥资金”年利率一般在18%-24%左右。

此外,银行可以提供的服务不仅限于小额网上信贷,还包括综合信贷和投贷联动服务,这也是互联网金融平台难以实现的。

然而,银行的大数据探索面临多重挑战。一是信用信息系统不完善,个人和企业的数据源有限,导致数据采集成本高,数据维度不足;二是“面对面签约”带来的不便,银行向企业发放贷款时,仍然要满足面对面签约的要求,即借款人和贷款人都要亲自签署合同和协议,导致信贷效率不尽人意。据业内人士透露,现阶段监管方面的考虑是合理的,但随着科技的发展,行业不进行面对面签约的网上贷款已成为必然趋势。

大数据将成银行业核心资产

马涛表示,许多银行围绕支付、财务管理、交易和信用卡等大数据构建了一个信息生态系统,并试图丰富它们。这也是一个全球趋势,富国银行也设立了一个首席数据官的特别职位。

业内人士建议,在确保信息安全的同时,银行还应加强与政府部门和外部企业的合作,以增强获取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来源:安莎通讯社

标题:大数据将成银行业核心资产

地址:http://www.a0bm.com/new/141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