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920字,读完约7分钟

Ipo“堰塞湖”一直是困扰监管部门的难题。从郭树清到肖钢,证监会历任主席都积极解决了这个问题。现在,解决企业积压的重任就落在了刘的肩上。

根据中国证监会的数据,截至6月2日,共有801家首次公开募股企业,而上一次排队的企业数量达到800家,这可以追溯到2012年11月。经过三年多的改革,新股积压已达新高,股票市场融资功能的局限性没有被打破。

“对于监管当局来说,他们现在处于两难境地。如果不加快发行速度,积压就会越来越多。不过,如果发行速度加快,目前脆弱的市场焦点可能会继续下移。”北京一家经纪公司的首席分析师告诉《中国商报》,对于企业来说,这也是一个两难的选择,要么继续在遥远的未来排队,要么承担高昂的沉没成本,寻找其他渠道。"除非迫不得已,否则企业不会主动退出."

IPO“堰塞湖”重回历史高位 分流渠道始终不畅

分流河道并不总是平坦的

新股积压对改革有很大的负面影响。新股发行制度改革的方向无疑是减少审批,加强监管,使企业发行和上市更加顺利。但总的来说,由于企业大量积压,一旦大规模发行,这种“抽血效应”很可能会使二级市场的流动性紧张。

目前,业界对上述推论存在争议。发布这个问题是否如此可怕,各方都无法达成一致。然而,监管当局仍然抛出了这条船,这使得改革变得困难。

回顾ipo“堰塞湖”的历史,2012年11月15日,中国证监会宣布排队企业总数达到798家。与此同时,监管机构发起了最长时间的ipo停牌。时任中国证监会主席的郭树清全力以赴,与上市公司和机构投资者一起调查和讨论市场热点。面对日益激烈的ipo壁垒,一些机构建议发展“新三板”以缓解a股ipo压力。

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来解决企业融资需求已经成为中国证监会持续的政策取向。自2013年以来,新三板经历了巨大的扩张和发展,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转移企业上市的压力。当时,中国证监会开始多次表示支持企业海外上市。事实上,在国内ipo暂停期间,海外上市的浪潮确实已经形成,纽约证交所、纳斯达克和HKEx证交所都已成为中国企业的首选交易所。

IPO“堰塞湖”重回历史高位 分流渠道始终不畅

在经历了一年多的ipo停牌之后,监管机构增强了对解决“堰塞湖”问题的信心。2013年12月,监管机构内部以及与经纪人之间进行了多次交流,传达了一个非常积极的信号。一些监管机构甚至建议,被审查的700多家企业应在一年内解决,同时不应人为控制上市速度。

然而,新三板的分流效应一直是有限的,在海外上市的中国股票公司仍然是少数。2014年3月,中国证监会不得不再次表态,称ipo企业排队积压严重,预计审核时间较长,并鼓励企业选择在新三板上市、海外上市等多种方式进行融资开发。

然而,去年a股市场经历了大幅上涨,这吸引了企业重返a股。一方面,上市公司集中提交申请材料,已在新三板上市的公司频繁宣布开始上市辅导;另一方面,在海外上市的中国股票迫不及待地要解散vie,进行私有化,并急着回到中国赶上潮流。

积压企业越来越多,但发行数量仍然有限。截至6月2日,共有801家企业进行了ipo排队,其中120家企业通过了IPO。今年以来,中国证监会每月发布一至两批企业名单,每月融资金额在50亿至80亿元之间。

事实上,从内部来看,与固定规模相比,ipo对企业融资的支持有限。特别是近三年来,私募已成为a股市场最主流的股权融资方式,融资总量、参与上市公司数量、单笔融资金额等数据不断创新高。

风能数据显示,2012年,共有150家IPO,实际募集资金为927亿元;当年,164家上市公司增发新股,募集资金规模达到3782亿元。随着首次公开发行(ipo)财务验证的发展,ipo实际上在2012年11月至2013年暂停。

2013年全年没有新股发行,但当年有286家上市公司增发新股,同比增长74%,增发募集资金达到3457亿元。自2014年以来,私募市场进入爆炸式增长。2014年和2015年,487家上市公司和857家上市公司促进固定收益增长,分别筹资6734亿元和13592亿元。从今年来看,截至目前,已有58家上市公司完成了初始上市,筹资规模为239亿元;然而,253家上市公司推动了固定增长,实际筹资规模已达到5755亿元。

IPO“堰塞湖”重回历史高位 分流渠道始终不畅

在业内人士看来,每月发行10到20家公司,与国际市场相比,这还不算小。然而,与规模庞大的排队企业相比,ipo融资功能一直相对薄弱。

企业的Ipo“困扰”

为什么有这么多公司在a股门口排队?有两个答案:追求高估值和避免不确定性。

"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去高估值."一位来自华南经纪公司的分析师告诉《中国商报》,2015年的市场上涨和高估值提高了市场各方的预期,这种预期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完全改变。

去年以来的中国股市私有化浪潮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场高估值追逐。2015年,中国企业在美国上市的速度放缓,这个数字不到2014年的一半。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私有化浪潮一波接一波。尤其是去年上半年,a股市场持续上涨,中国上市公司已表示将通过私有化退出美国市场,回归国内市场。例如,奇虎360在2015年6月17日宣布私有化,其退出市场的计划是a股上涨最疯狂的时候。

IPO“堰塞湖”重回历史高位 分流渠道始终不畅

“如果排除去年特殊情况的数据,海外市场与a股市场的差距实际上并没有那么大。”上述华南分析师表示,继续排队或退出寻找新的融资渠道是企业目前必须面对的选择。“现在这个市场还会持续一两年,企业可能会更积极地重新考虑,走出去或者去新三板。”

除了高估值,选择排队购买a股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避免政策的不确定性。

去年上半年,新三板转移预期强劲,战略性新兴产业(爱吉、净值、信息)也顺利推进。许多符合上市条件的企业在投资银行的建议下,在新三板上市,等待“角落超车”机制落地后迅速上市。当时,一位经纪人告诉记者,一些企业已经完成了与交易所的联系,将争取第一批新的上市。显然,由于改革缓慢,上述计划未能实现。"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最终,人们发现排队首次公开募股是最快的捷径."

IPO“堰塞湖”重回历史高位 分流渠道始终不畅

“可以看出,政策存在明显的不一致性,短期波动性非常强。”这位华南分析师表示,尽管市场一直平静,但在后危机时代仍有许多问题没有完全解决,仍不稳定。在她看来,无论是企业还是事业单位,都应该改变观察市场的态度,市场的发展不能完全用市场化的标志来衡量。市场化的方向没有改变,但政策变化的干扰不可低估,政策变化应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纳入分析模型。

IPO“堰塞湖”重回历史高位 分流渠道始终不畅

“最近几年,ipo政策不断变化,对投资银行业务产生了深远影响。投资银行需要稳定的政策预期和明确的规则和指导方针,以进一步稳定投资银行和企业之间的作用和关系,以及投资银行和监管机构之间的合作。”华东一家经纪公司的投资银行家表示,在2013年重启ipo后,投资银行家看到了一系列可喜的变化。

IPO“堰塞湖”重回历史高位 分流渠道始终不畅

他认为,尽管受到2015年股市崩盘的影响,但这仍不妨碍今年成为最接近a股市场注册制度的一年。在股市崩盘期间停止ipo之前,ipo发行非常平稳、有规律。当时,分配的速度是稳定的,分配的规模是可以预料的。不幸的是,首次公开募股在股市崩盘期间被迫停止,股市崩盘后,注册制度再次回到了原点。

IPO“堰塞湖”重回历史高位 分流渠道始终不畅

“要解决ipo障碍湖,就不可能只加快发行速度。如果市场无法承受,就很容易引发问题。”前述北京券商首席分析师表示,要改革,体制改革是必要的。

来源:安莎通讯社

标题:IPO“堰塞湖”重回历史高位 分流渠道始终不畅

地址:http://www.a0bm.com/new/148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