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05字,读完约4分钟

同学迫不及待地翻阅着自己着迷的书

3日上午,本报第七大南国阳光书库在儋州市那大镇石屋村的社区大学落户。 这是本报第一次在西部市县设置书库,本报也是第一次在社区大学设置书库,从今天开始,书库中广泛热心的网民捐赠的2000本书籍将向这个村民和乡村的孩子们开放,知识将被传送到村子的各个角落。

【时讯】第7个南国阳光书库落户文明生态村

书库落户是一所特殊的“大学”

上午11点左右,本报的两辆送货车到达亿州石屋村社区大学,社区大学内的绿树成荫,新建成的校舍和礼堂变漂亮,部分放学后的孩子站在教室门口抬头等待。 今后石屋村民将学习技术,成为读书的园地。 记者在采访中得知,南国阳光书库定居的这所学校是一所非常特殊的“大学”。

【时讯】第7个南国阳光书库落户文明生态村

据了解,石屋社区大学是亿州新农村建设实验区准备建设,石屋村利用废弃的招待所在农民家门口建设农村大学,对农民进行农业实用技术和文化科学知识的培训。 这个社区大学是目前国内第一所农村建设的农民大学,得到亿州市政府、其大镇政府以及海南民间力量的支持,目前投资的房间装修和道路建设已经接近尾声,其中已经建成了图书馆。 农村社区大学吸引理想的农村知识分子、农民精英、乡村医生、农业技术人员、基层农村干部和大学教师,作为志愿者到社区大学上课。 满18岁以上持续学习热情的农民可以申请农村社区大学的学习。

【时讯】第7个南国阳光书库落户文明生态村

石屋村有过光荣的历史

据采访中的记者介绍,不仅如此,石屋村曾经是非常有名的村庄,从1960年代到1970年代是“农业学大寨”时期,石屋村是学习最积极的村庄。 当时有“北边有大寨,南边有石屋”的说法。 20世纪70年代末期石屋村的银行存款为100万元,粮食储备也达到了100万斤,被称为“双百万”。 八十年代初分田单干后,石屋村的集体经济衰退,当时集体留下的电影院、展览馆、招待所、食堂、橡胶工厂等公共设施被废弃了。 为了发掘和利用石屋村的历史资源,这里被列入亿州市新农村建设实验区,计划在这里建设社区大学考试和乡土文学创作基地。 现在的石屋村已经成为有名的省内文明生态村。

【时讯】第7个南国阳光书库落户文明生态村

老师和学生携手把书摆在书架上

律师事务所捐赠一千本律师书

在全省各地立法进入乡下的活动时,海南金凯旋律师事务所也参加了本报的爱活动。 为了把书送到乡下,他们捐赠了1000本法律书送到了南国的阳光书库。 我希望这些书对乡下的村民和孩子们有帮助。

记者在寄来的书中看到了大量的法律书籍,其中《法律汇编》51本,《司法文选》70本,《中国律师和未成年人权益保护》10本,《海南律师》23本,《检察风云》24本,《中国律师和未成年人的 还有房地产用的书,电脑爱好者,还有一些孩子的家庭用的书。

【时讯】第7个南国阳光书库落户文明生态村

学生高兴地把书搬进了阳光书库

孩子:一三五我们快乐地读书。

本报这次设立的第七个南国阳光书库,除了1000本法律书之外,还有1000本小学、中学教辅导书、课外读物。 与本报以前设立的书库不同,这次在社区大学设立的南国日光书库除了对乡村学校的孩子们开放外,还对村民开放。

今天海口学校学生捐赠的教辅书籍也让乡下的孩子们羡慕不已。 黄永秋是石屋小学六年级学生,她告诉记者,今后他们星期一、三五次都可以来这里看书。 她说她喜欢看童话,特别是《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还有《十万人为什么》。

【时讯】第7个南国阳光书库落户文明生态村

该校的王文妃今天看起来也很好,她说她以前没有像今天这样读书的机会。 记者在书库门口看到几个孩子在争着读《鲁滨逊漂流记》。

同学们兴奋地讨论的照片都是本报记者李小冈拍的

志愿者:给更多的村民看书

社区大学里很多志愿者的身影很活跃,既有学校的大学生,也有刚出校园的毕业生。 申鸿光和陈晶晶是其中两个人,他们每月只有几百元的少量补助金,但热情很高,不论事情大小都在处理农民大学的事务(包括图书馆)。

陈晶晶告诉记者,这些捐款都在流动,他们负责流动工作。 他们把一些书放在村子中心的小卖部,固定管理一个身体,登记村民借来的情况,一会儿再换一些书。 这样移动一点,可以给更多的村民看书。

本报记者林莹

来源:安莎通讯社

标题:【时讯】第7个南国阳光书库落户文明生态村

地址:http://www.a0bm.com/new/165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