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89字,读完约4分钟

张颐武

北京大学教授最近似乎受到了网上赵丽华诗歌的关注,从最初的网上嘲笑和恶搞,变成了“诗人”和“读者”之间激烈的争论和“防卫”和批判两极化的纷争。 除了媒体的煽动,这件事从上个月的喧闹中似乎越来越具有真正尖锐的特征。

【时讯】梨花诗:“专业的权力”PK“常识的权力”

这里强调的其实是深深的“隔膜”。 9月,我用文章解开了当时读者们讽刺赵丽华的诗,嘲笑的理由。 “赵丽华的问题是她的诗完全违反了网上“草根”的“期待视野”,也就是说激怒了他们对诗的“共识”。 这个共识当然来自我们的基本人文教育和阅读训练。 我们不经常读诗,诗在我们的生活中也缺乏与我们直接的联系,但我们在诗口中不清楚,心里还是有标准的。 大家接触诗大多还是小时候读的唐诗、中学学的中外名篇等,赵丽华的诗和这些构成我们熟悉的诗概念和标准的东西大不相同,自然就会受到谴责。 ”。

【时讯】梨花诗:“专业的权力”PK“常识的权力”

这些话现在好像还适用。 诗人们出来辩护时,其实也没有接触赵丽华诗的具体评价,公众不知道诗的内部情况,认为诗不好。 这里有趣的是诗人认为大家都不擅长,但大家都认为自己很了解。 因此,由隔阂产生的意见分歧和成见越来越难以收拾。 这里,其实两种不同的权力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分歧:一是网民们拥有的“常识性权力”,也就是我说的大家约定了对通俗诗的看法。 二是诗界内部的“专业权力”,诗的评价必须在同行和专业批评家内部进行评价。 这两种权力本来是井水不犯河水的,诗人在自己的小圈子里炫耀,读者知道的诗也依然是他们在通常的常识下知道的。 赵丽华的诗到底好还是坏当时是专业范围内的事件,与公众没有任何交集。 没人听说过赵丽华,也没读过她的诗。

【时讯】梨花诗:“专业的权力”PK“常识的权力”

但是赵丽华不幸遇到了今天的网络时代,她的诗被网络弄到手,引起了关注。 “草根”通过“追随”获得了“常识性的权力”,但“超女”这个试镜使这个“常识性的权力”格外扩大,在邮件中决定事物的选择扩大后,自己对诗这个事件确实有发言权。 这其实是对这个网络时代有陌生距离的艺术再次“公共化”的特殊路径。 谁唱得好既然大众有发言权,诗的读者也可以吗?

【时讯】梨花诗:“专业的权力”PK“常识的权力”

平心而论,什么“国家级”诗人这样的说法其实有很多捕捉之处,诗歌迅速发展的脉络并不是更多的外人理解和感兴趣的。 所以今天为什么这么多诗人站起来致力于赵丽华,是因为他们认为大家不知道诗的状况,不知道诗的进化多和杂。 诗人保护的不是赵丽华,而是自己的“专业权力”。 像数学物理这样的专家,大家都不敢随心所欲地发言,但每个人都认为诗是自己能理解的,有权发言。 但是,这些艺术与公众联系紧密,诗歌和流行歌曲其实也是一样的。 为什么读者不能有自己的“常识性权力”? 现在很多艺术形式都必须面对这种与自己专业无关的“常识性权力”的介入。 这也是今天所谓“后现代”景观的一部分。

【时讯】梨花诗:“专业的权力”PK“常识的权力”

这里出现了奇怪的倒错,读者们看起来爱好保守,但他们的行为习惯很流行。 所谓的“梨花体”滑稽模仿都是“后现代”,同轴化的方法也非常平民化,想把诗人从“精英主义”的诗坛中拉出来,但读者的诗歌观确实是从以前就流传下来的“精英主义”,诗人随便平民化。 诗人的诗文案是后现代的,非常反对以前流传下来的诗歌观精英主义,但他们多次需要自己的“专业权力”,在文化方法上看起来相当精英主义。 今后很多艺术将面临这样的问题和挑战。 我想这是开始。

【时讯】梨花诗:“专业的权力”PK“常识的权力”

这种情况表明,这些艺术需要认真应对和理解公众的反应和“常识性权力”的兴起,具有与公众信息表达的愿望和解释的耐心。 另一方面,这些艺术需要超越一般“常识”理解的忍耐和愿望,对“专业权力”有点宽容。 因为我们面对的生活和艺术除了通常的常识以外还有很多复杂,需要更宽容的心和更宽广的视角。 越过隔膜,大家可能会得到越来越多的东西。

来源:安莎通讯社

标题:【时讯】梨花诗:“专业的权力”PK“常识的权力”

地址:http://www.a0bm.com/new/165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