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5564字,读完约14分钟

自2012年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率在短期内迅速下降,从2011年的9.5%降至2015年的7%左右。经济增长在短期内的快速下滑引起了中国和国际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和广泛讨论。有些人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前景持乐观态度,有些人持悲观态度。在这些相对乐观的预测中,汇丰的观点是典型的。根据2015年11月的预测,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在“十三五”期间可以保持7%左右的年均增长率。在那些相对悲观的判断中,美国大型企业联合会的观点是典型的。根据2015年的预测,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将在“十三五”期间降至年均4.5%的水平。这些矛盾判断在世界上的共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经济处于各种有利和不利因素的复杂互动之中。一方面,经过3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中国的物质基础明显扩大,经济实力大大增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体制和机制不断完善,在国际经济治理中的话语权明显提高,应对各种复杂形势和严峻挑战的能力大大提高。另一方面,物质财富需要进一步增长,经济发展的各种制约因素不断增加;社会对公平正义的要求不断提高,相关政策的出台日益受到各种利益的困扰;人们对高质量生活环境的要求越来越迫切,环境管理越来越困难;在开放条件下,资本、人才和技术的跨境流动越来越方便,而国家间获取高质量生产要素的竞争更加激烈。可以肯定地说,中国的现代化已经进入了一个历史性的、重要的转变和发展的窗口。窗口期并不是长期存在的,而是有时间限制的,所以我们必须在窗口期完成发展转型,否则,我们将无法克服“中等收入陷阱”,现代化进程可能会中断。

运用新的发展理念,推动中国经济迈向中高端水平

发展转型的实质是发展方式的转变,最重要的任务是推动经济向中高端水平发展。它有着丰富的内涵,即经济正在向中高端水平迈进。总而言之,最基本的标志就是经济体制的形成,这种经济体制以新的发展模式,不断扩大经济总量,以更高的生产率提高人民的福祉,同时实现发展的平衡、公平和可持续性,从而推动中国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成为现代高收入国家。形成这种经济体系的原因是,尽管中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位,但2015年人均国民收入仅为7800美元左右,仍比高收入国家的门槛值低5000多美元。如果中国不继续扩大其总规模,它就不可能成为一个高收入社会。第二,进入中上收入阶段后,支撑中国发展的资源、要素、市场条件和社会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延续过去资源环境成本过高、包容性不足的发展模式,不仅会解决资源环境和社会公平方面存在的问题,还会加剧这些领域的矛盾,进而带来生态危机和社会危机,最终可能导致发展进程的中断。在现代世界发展史上,这样的案例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可见,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我们必须把中高档经济体系建设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推进和落实。

运用新的发展理念,推动中国经济迈向中高端水平

把经济推向中高水平是一个系统的整体工程。要成功实施这一项目,我们必须清楚地勾勒出中高端经济的图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明确工作方向,找到正确的政策重点,避免事半功倍,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既定目标。在我看来,一个达到中高水平的经济体至少有以下四个特征。

首先,要形成以高生产率为基础的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将有助于缓解发展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保持居民收入的持续快速增长,创造更多的“社会剩余”作为促进社会公平的物质保障。理论上讲,高生产率意味着用更少的投资获得更多的回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根据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世界数据表,1978年,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相当于美国的28.2%;2011年,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至美国的36.8%,比美国低63.2个百分点。即使考虑到近年来中美两国生产率变化的趋势,中美两国的全要素生产率仍存在较大差距。根据我们基于宾夕法尼亚世界数据表的计算,他们之间仍有大约60个百分点的差距。正是因为这种差距,中国的人均国民收入与美国有如此巨大的差距;正因为这一差距,当中国的经济总量比美国少7万亿美元时,中国面临的资源和环境压力比美国大得多。因此,以高生产率为基础的发展模式的形成应该是经济达到中高端水平的最显著标志,也是推动经济向中高端水平发展必须始终围绕的主线。

运用新的发展理念,推动中国经济迈向中高端水平

二是形成更加平衡的经济结构。理论和实践都表明,社会再生产的不同环节是环环相扣的,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相互支持,各个地区的发展相互影响;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平衡社会再生产各环节、国民经济各行业和各地区之间的关系。此外,随着社会分工的复杂化,平衡各领域和各方面的关系越来越必要和重要。就经济结构而言,目前存在许多突出的问题,如:供给结构不能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使得我国居民难以充分实现购买力;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水平低、效率低、结构不合理,特别是金融业发展滞后,难以获得制造业发展和转型升级的有力支撑;区域产业同构严重,导致空资源要素配置效率低于应有水平。所有这些都给国民经济的整体利益造成了相当大的损失。当经济达到中高水平时,必须在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之间形成有效的平衡,并通过强化供给方面的结构改革来促进供给结构适应不断升级的需求结构。当经济达到中高端水平时,还必须形成适合中高收入阶段的产业耦合关系,通过扩大现代服务业规模和提高服务业质量,为第二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通过把第二产业做大做强,可以为服务业现代化提供需求支持和技术支持。当经济达到中高端水平时,就有必要形成更细致的区域分工。通过打破要素流动的壁垒,建立统一的全国市场,理顺中央与地方的权责关系,提高各地产业发展的专业化水平,各地的产业链更加紧密地耦合在一起。

运用新的发展理念,推动中国经济迈向中高端水平

第三,要实现工业技术的中高水平。工业技术水平是决定生产力水平的最重要因素,也是决定经济能否达到中高端水平的最关键因素。在过去的30年里,中国各行业的总规模迅速扩大。目前,200多种制造产品的产量居世界首位,技术水平也有了显著提高。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中国的工业技术水平与国际前沿技术还有很大差距。这种差距存在于各个行业,但主要是在制造业。根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2015年12月1日发布的《2016年工业发展报告》,2013年,中国中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制造业增加值总额的44%,比日本低11个百分点,比德国低16个百分点。从制造业中间投入的构成来看,中国工业的技术水平较为落后。在传统产业中,关键设备、核心组件和基础软件长期依赖进口,部分产品的进口规模不断扩大。2015年1月至11月,集成电路进口总额达到2058亿美元,是中国最大的进口商品,几乎是第二大进口商品原油进口额的两倍。新兴产业更加依赖外国技术。根据国际机器人协会和中国工业联盟的统计,自2013年以来,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2014年,中国市场工业机器人销量达到5.6万台,约占全球市场的25%;然而,中国生产的工业机器人只有1.7万台,仅占中国市场的30%左右,国内绝大多数生产企业仅从事机器人组装。因此,要把经济推向中高水平,必须把实现中高水平的工业技术作为核心任务。

运用新的发展理念,推动中国经济迈向中高端水平

第四,我们应该在全球分工体系中爬到价值链的中高端。一个国家在分工体系中的地位不仅影响其进出口贸易的增长,也影响其国民福利。如果一个国家处于价值链分工体系的高端,它可以用更少的资源和劳动力投入获得更多的利益,从而为保护生态和提高国民福利创造更好的基础和条件。相反,如果一个国家处于价值链分工体系的低端,即使该国依靠廉价资源和劳动力获得更快的贸易增长率和更高的全球贸易份额,人民的福利也不会得到太大改善。在对外交流中,我们会发现一些发达国家的居民比较悠闲。这些发达国家的居民有更多的闲暇时间,正是因为这些国家处于产业价值链分工的高端,可以通过国际市场将少量劳动力投入少、附加值高的产品换成大量劳动力投入多、附加值低的产品,供本国人民消费。

运用新的发展理念,推动中国经济迈向中高端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与全球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参与全球产业分工的广度和深度大大增强,从而分享经济全球化的“红利”。但客观地说,中国总体上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这表现在加工贸易比重高,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比重高,技术密集型产品生产过程中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生产环节比重高。2015年,中国加工贸易仍占31.5%,远高于许多发达国家。要把经济推向中高端水平,中国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必须从低技术、低附加值环节提升到中高技术、中高附加值环节,从价值链底部的“微笑曲线”提升到“微笑曲线”的两端。

运用新的发展理念,推动中国经济迈向中高端水平

中高端经济不容易形成,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就要求我们用科学的思想制定正确的战略和政策,坚持不懈地落实既定的部署。最重要的是,要充分运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发展理念,规划好推动我国经济向中高端发展的战略和政策。深刻理解五个发展概念是正确运用这些概念指导实践的前提。《建议》中提出的发展概念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而不是一个不相关的独立范畴。例如,创新与发展离不开对外开放,协调发展需要坚持共同发展的原则,绿色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因此,要促进经济社会各方面、各领域的发展,就要系统地贯彻五个发展理念。要推动经济向中高端发展,我们必须以整体思维落实这些发展理念。

运用新的发展理念,推动中国经济迈向中高端水平

一是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综合创新中的核心引领作用,为提高国民经济整体效益奠定坚实基础。要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必须从宏观层面加快改革步伐,特别是加大供给侧结构改革,完善市场机制,促进资源要素在空之间和产业之间的优化配置;在微观层面,应鼓励产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生产流程创新和管理模式创新。更重要的是,要推进科技创新,强化科技在各种创新中的基础地位。放眼世界,所有处于高端水平的大型经济体都是科技强国。如果我们想把经济推向中高端水平,就离不开科技的不断进步。推进科技创新,需要处理好两大关系。第一,市场选择与政府协调的关系。面对多样化、快速变化的需求,要有效发挥市场在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优化创新生态系统,充分释放各种创新主体的创新和创造活力。同时,面对我国单一创新主体所拥有的创新资源不足的现实,面对重大技术创新日益资本密集型的趋势,也有必要充分发挥政府在协调国有创新资源、促进各创新主体深化合作中的作用。二、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的关系。2016年1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时指出,核心技术不是别人给的,不能只是跟着别人走,必须自强不息,敢于突破。我们要深刻领会Xi总书记讲话精神,把科技创新的立足点放在自身创新能力建设上,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国家对创新基础设施和创新平台的投入。在创新能力建设方面,尤其重要的是营造尊重人才、奖励成功、容忍失败的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使广大科技工作者能够投身于创新活动。我们还应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统筹引进、消化和吸收先进技术,通过学习国外先进技术提高创新能力。

运用新的发展理念,推动中国经济迈向中高端水平

第二,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在新的发展基础上,推动形成新的结构平衡关系。经济发展总是一个从平衡到不平衡再到新平衡的动态调整过程。目前,我国经济失衡现象相当严重,这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也制约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的进一步提高。如果我们不尽快解决发展中的各种结构性矛盾,我们国家的经济可能会陷入深刻的危机。我们必须采取更有效、更有力的措施,解决产能过剩问题,并按照中央政府的部署,淘汰运营难以维持的“僵尸”企业。同时,要着眼于国家未来发展的战略需要,适应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的变化趋势,培育和发展一批以科技创新为基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特别是制造业,形成以发展为基础的高耦合度新型产业结构体系。要把消除过剩产能、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与优化空生产力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充分挖掘各地的发展潜力。

运用新的发展理念,推动中国经济迈向中高端水平

第三,以高端制造业为导向,努力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制造业是现代经济的基石,是决定一个国家经济实力和竞争力的基础。制造业不仅为农业和服务业的现代化提供了先进的设备和技术,而且蕴含着创新的机会,孕育着创新的思想,是创新实践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是“技术创新的第一源泉”,是“自主发明和技术改进的核心领域”。美国开国元勋之一、第一任财政部长汉密尔顿曾经说过:“制造业的繁荣不仅与一个国家的财富密切相关,而且与它的独立密切相关。”推进高端制造业,要脚踏实地、持之以恒地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汲取历史教训,不要因为一时的困难而放弃既定目标。推进高端制造业,最重要的任务是营造有利于高端制造业发展的制度和政策环境。通过实施精确的产业政策,我们应该引导更多的资本和人才聚集到中高端制造业。

运用新的发展理念,推动中国经济迈向中高端水平

第四,实施体现发展新要求的对外开放战略,努力提升中国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三十年来,对外开放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主导作用。今后,我们必须继续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应该指出的是,在未来的对外开放中,有必要将改善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分工作为一个明确而重大的目标。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能否提升取决于两大因素:第一,国际经济秩序是否有利于发展中国家以更加平等的身份参与全球化进程;第二,中国能否建立有利于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的政策体系,能否形成强大的合力来促进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为了提高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我们应该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共同努力,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使全球化朝着全人类公平分享发展成果的方向发展。要把建立对外开放的新体制与提升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紧密结合起来,统筹“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战略布局,调动政府、企业和公众的积极性,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推进价值链分工的提升。

运用新的发展理念,推动中国经济迈向中高端水平

(这是李伟主任2016年1月16日在“全国研究智库论坛2016年新年论坛”上的主旨发言摘录)

来源:安莎通讯社

标题:运用新的发展理念,推动中国经济迈向中高端水平

地址:http://www.a0bm.com/new/45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