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5037字,读完约13分钟

历史一再证明,在许多情况下,仅仅依靠勇气和激情去追赶别人是不够的。只有在正确的发展理念指导下,我们才能少走弯路,实现发展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国际形势的重大变化和国内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的新理念、新思路和新战略。特别是在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观,实现了党和国家与时俱进的发展观。新的发展观是关系到我国整体发展的深刻变革,是指导我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行动指南,是我们长期实践的发展指南。

用新发展理念统领发展全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观的突破与提升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主要目标的发展理念,特别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快速增长的发展要求。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经过深入调查研究,提出党在20世纪末的战略目标是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分三步走,到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邓小平同志说:“所谓小康社会,就是国民生产总值达到800美元。”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来衡量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是中国发展观的重大突破和进步。以前,中国很少使用人均指标,通常用工农业总产值的增长率来衡量发展。由于这一指标不能反映净产出和人均生活水平,虽然增长率在数字上并不低,但人们的生活不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得到明显改善,也很难了解我国的实际发展水平。事实上,在1978年,中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只有190美元,居世界之后,甚至低于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提出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来衡量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使中国对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有更准确的定位,提出的发展战略和发展路径更符合国情和发展规律。

用新发展理念统领发展全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发展目标对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强调也受到当时国际发展总趋势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摆脱殖民统治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最重要问题是发展生产力、减轻贫困和增强国力。其中大多数国家制定了发展战略,旨在实现经济增长,更准确地说,是增加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联合国第一个发展十年(1960-1970年)的报告、1969年应世界银行要求提交的《皮尔逊发展报告》以及作为联合国第二个发展十年基本计划的《廷布根发展报告》,都把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作为首要发展目标。此外,东亚和拉丁美洲一些国家和地区在1960-1970年代的快速发展证实了增加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重要性。然而,片面强调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核心的经济增长,忽视全面发展,也给一些拉美国家带来了产业畸形、资源浪费、环境污染、贫富差距、高负债等问题。,导致增长而不发展,甚至导致一些拉美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用新发展理念统领发展全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已经认识到完善发展观的重要性。早在1982年底,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第六个五年计划,正式将国民经济五年计划更名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并增加了“社会发展”的概念。随着实践的发展,我们党提出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社会进步”、“人的全面发展”、“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发展观,形成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位一体扩展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三位一体。发展观的提升伴随着改革和发展的进程,发展观的突破推动着改革和发展实践的突破。今天,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观,这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中国发展观的又一重大改进,标志着中国发展将再次取得突破性成就。

用新发展理念统领发展全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实践新发展观是关系中国全面发展的关键选择

新世纪以来,中国发展出现了一系列新的阶段特征,包括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和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人们对未来的发展和生活前景有了新的期望和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国际形势动荡多变,中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发生了深刻变化。与30多年前相比,今天的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许多新情况、新趋势、新问题和新挑战。为了了解新情况,把握新趋势,解决新问题,迎接新挑战,必须进一步完善和提升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观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的。它着眼国情,突出问题导向,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实践新发展观是关系中国全面发展的关键选择。

用新发展理念统领发展全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创新是发展的第一推动力,没有创新只能是死胡同。改革开放后,中国长期依靠投资、出口和劳动力供给,通过引进外资、实施外向型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劳动力的比较优势,保持了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目前,这些条件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表现为产能过剩、出口受阻和劳动力成本大幅上升。仅仅依靠传统的驱动力并沿着老路继续前进是很难的。在这种情况下,创新已经成为发展的第一推动力。无论是经济持续增长还是产业结构升级,创新都是关键措施。我们必须把创新放在国家发展的核心位置,让创新成为国家发展和民族进步的灵魂,让创新成为全社会的共同实践。创新不仅指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还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创新不仅仅指高科技、机器人、互联网等。创新体现在每种产品、每台机器和设备的升级以及设定标准的权利上。过去,我们说过,没有改革只能是死路一条;现在我们也可以说没有创新是死路一条。创新是困难和痛苦的,也是长期的,短期内很难奏效。全球产业结构和产业链的高端长期被西方发达国家垄断。为了打破这种垄断,它将不可避免地被压制和拒绝。因此,我们必须为创新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做好充分准备。近年来,中国在大型飞机、重型车辆、智能机床、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大型桥梁、手机、互联网等一系列领域成功走上创新之路,显示出巨大的创新动力、潜力和广阔的前景。我们必须坚定信心,通过创新尽快实现新旧权力的转换,实现发展的成功转型。

用新发展理念统领发展全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协调是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只有处理好发展中的重要关系,我们才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入了经济起飞和快速发展的阶段。从1978年到200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不到200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800美元,20多年来增长了500多美元;自2000年以来,仅用了15年时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就从800多美元增长到8000美元,增长了7000多美元。在这个震惊世界的快速发展中,发展不协调的问题尤为突出。特别是城乡和地区发展的不协调和不平衡,以及社会成员之间的巨大收入差距,已经成为中国发展中的突出缺陷。8,000美元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曾经是一些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拉丁美洲国家的增长“上限”。由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他们在这个“障碍”上停滞了十几二十年。中国“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定性时期,也是中等收入国家进入高收入国家门槛(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2万美元)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协调发展,特别是解决农村和欠发达地区贫困人口的发展问题。国内外发展的经验教训都表明,协调发展是处理一系列重要关系的基本原则。

用新发展理念统领发展全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绿色发展是对发展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也是现代化的必然方向。改革开放之初,我国曾提出不要走一些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然而,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一些地方脱贫致富的愿望很快压倒了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要求,追求短期经济增长成果带来了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等严重后果。烟雾、饮用水和土壤污染、食品和药物不安全等。,已经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引起人们的反思。有人说:“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你无法改变一片碧水蓝天。”虽然这种说法是极端的,但它表明了绿色发展的重要性。强调绿色发展不是来自国际社会的压力,也不是为了宣扬一个口号,而是付出惨痛代价后做出的坚定决心。“青山绿水,金山银山”是我国发展实践中的一句名言,是对财富来源理论的新思考,旨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新格局。

用新发展理念统领发展全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对外开放是一个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中国对外开放,从沿海开放、边境开放、内陆开放到全面开放,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和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深度融合的大趋势,实现了中国经济的持续繁荣和发展。国际发展经验表明,任何国家的发展都不能脱离世界经济体系。我们要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深刻理解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构建利益和命运的广阔共同体,提高中国制定全球治理规则的话语权,维护国家经济和政治安全,防范国际风险对中国产生系统性影响。

用新发展理念统领发展全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共享是发展的目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要全面建设的小康社会是共建共享的社会。因此,分享必须作为发展的一项重要原则得到认真实践,特别是为了解决悬而未决的民生问题。当前,在就业领域,要抓紧解决以高校毕业生为主的青年就业问题,解决就业和职工安置中的产能过剩问题,进一步转移农村劳动力;在教育领域,要解决教育公平问题,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加强对农民工的职业培训,防止农村贫困人口教育不足导致的贫困代际传递;在收入分配领域,要进一步缩小城乡、地区和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进一步加快减贫步伐,确保到2020年,5500多万贫困人口如期脱贫;在社会保障领域,要突出解决农民工户籍变更后的同工同酬和保险问题,加快户籍人口的城市化进程,基本实现法定人口的社会保障全覆盖;在医疗卫生领域,要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解决食品药品安全问题;在社会治理方面,要协调征地拆迁补偿、退伍军人安置、水利工程移民安置等矛盾。用法治思维和法治精神处理信访和群体性事件,维护社会秩序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使全体人民在发展中获得更多的实惠。

用新发展理念统领发展全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坚持新发展观的主要原则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富民之路。在此期间,也遇到了通货膨胀、政治动荡、企业大规模亏损、国际金融危机、重大自然灾害、重大传染病等一系列重大挑战。总结这些年的发展经验,最重要的是不断完善和提升发展理念,用新的发展理念指导整体发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观包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主要原则。在实践新发展观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这些大原则。

用新发展理念统领发展全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习近平同志指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在实践中,我们要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原则。新的发展观把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我们的发展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也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发展必须保持一定的速度,同时更加注重质量。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必须在发展中加强和改进。新发展观是我国在新的发展阶段为解决突出问题、瓶颈和不足而提出的,它贯穿着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从发展动力到发展目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用新发展理念统领发展全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集中体现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的有机统一上。发展经济是改善民生的基础,改善民生是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我们党多次强调要牢固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习近平同志明确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的目标。”民生是人心的风向标,民意的晴雨表,发展信心和决心的垫脚石。为了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国家的长期稳定,必须使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落实新的发展观,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用新发展理念统领发展全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坚持改革和法治为发展保驾护航。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创新手段,善于通过改革和法治推动落实新的发展理念,发挥改革的带动作用和法治的保障作用。”从现在到本世纪中叶大约还有35年,现在是从实行改革开放到实现现代化70多年的历史时期的中点,这是一个新的历史起点。我们要从这个新的历史起点出发,用近五年的时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接近或进入高收入国家的门槛,实现奋斗第一个世纪的目标;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实现第二个世纪的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大约需要30年的时间。实现这些发展目标并不容易。我们必须创新发展方式,转变发展方式,拓展发展路径。通过深化改革,我们将继续为发展增添活力和动力;通过加强法治,我们将创造稳定有序的发展环境和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改革和法治共同丰富我们的发展实践,提升我们的发展境界,拓宽我们的发展道路。

用新发展理念统领发展全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委员)

来源:安莎通讯社

标题:用新发展理念统领发展全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地址:http://www.a0bm.com/new/61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