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806字,读完约7分钟

核心提示:山西位于京津冀的逆风水域,是京津冀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然而,作为国家煤炭能源基地,山西也留下了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伤害。近年来,山西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不断推进生态修复和治理,不仅为三晋人民创造了优美宜居的环境,也为京津冀地区构筑了一道“绿色屏障”。

新华社记者马

山西太原位于京津冀的逆风水域,是京津冀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然而,作为国家煤炭能源基地,山西也留下了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伤害。近年来,山西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不断推进生态修复和治理,不仅为三晋人民创造了优美宜居的环境,也为京津冀地区构筑了一道绿色屏障。

组成短板:再现青山绿水

给中国北方一半的房子取暖,给中国一半的房子照明。新中国成立以来,山西作为中国重要的能源和重化工基地,累计产煤140亿吨,提供了全国四分之一的煤炭。然而,在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能源支持的同时,山西自身的生态环境也伤痕累累:空矿区和水土流失区分别占全省土地面积的1/8和69%,而空当空气污染最严重时,全省11个省辖市无人问津。

山西持续推进生态修复治理 为京津冀筑起“绿色屏障”

面对生态困境,山西一直在加快恢复和治理的步伐。特别是近年来,山西省提出了绿化、净化山西等生态管理目标。自2010年以来,生态恢复被列为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的四大任务之一。

生态最脆弱的吕梁山地区,水土流失面积超过4300万亩,黄河年输沙量占黄河年平均输沙量的1/4,是山西乃至全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2013年,山西省正式启动了该地区的综合治理工程。三年来,全省共投入配套资金3亿多元,完成造林420多万亩。据测算,项目实施以来,陆良山区水土流失控制面积增加了630万亩,项目区水土流失和风蚀面积大幅减少,生态环境得到初步改善。

山西持续推进生态修复治理 为京津冀筑起“绿色屏障”

据山西省林业厅有关负责人介绍,“十二五”期间,全省共投入造林616亿元,完成造林2252万亩。同时,创新种植管理和保护机制,大幅度提高树木成活率,全省森林覆盖率年均增长1个百分点,成为中国森林资源增长最快的省份之一。

为了改变山西省水土流失和地下水位持续下降的现状,山西省实施了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推进水资源有偿使用,并在地下水超采地区大力实施闭井加压开采。开展了包括河流地表水、流域地下水和岩溶泉水在内的水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工程,在汾河上游、三川河流域等几个主要流域开展了大规模的水土流失治理。

山西持续推进生态修复治理 为京津冀筑起“绿色屏障”

据山西省水利厅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省水土流失强度明显减轻,面积明显减少,黄河输沙量从每年3.66亿吨减少到2.7亿吨,全省地下水位连续多年大幅上升。

寻求创新:拓宽治理路径

西山南北长约30公里,被太原人形象地称为城市阳台。历史上,该地区植被丰富,历史悠久,有38个国家级、省级和市级文化保护单位,包括晋祠和晋阳古城。近代以来,由于重工业布局、私人挖掘和滥采滥采,其原有生态遭到严重破坏,山体千疮百孔,成为工业污染区。二氧化硫、烟尘和固体废物等污染物的排放量占太原市区的一半以上。今天,西山已经成为一个充满青山绿水的森林公园。

山西持续推进生态修复治理 为京津冀筑起“绿色屏障”

2011年,太原市将西山城郊森林公园建设作为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基准项目,规划了近700平方公里范围内需要综合整治的21个城郊森林公园,提出了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公司承担、园区建设的荒山绿化新模式。新出台的政策规定,企业在完成不低于80%的承包面积绿化任务的前提下,可将不超过20%的土地用于园区配套设施建设和适度开发。

山西持续推进生态修复治理 为京津冀筑起“绿色屏障”

在政策的刺激下,十多家参与建设的国有和民营企业在大力发展绿网、路网、水网建设和污染治理的前提下,规划了老年公寓、古玩交易市场等开发项目。玉泉山城郊森林公园建设企业负责人表示,过去政府也号召企业参与植树造林和林地征用,但企业全额缴纳后积极性不高;如今,企业的热情明显不同,不仅有了预期的投资回报,还意识到山越美,未来的价值就越大,所以他们非常重视早期的生态恢复工作。

山西持续推进生态修复治理 为京津冀筑起“绿色屏障”

此外,山西省还成立了中国绿色碳基金山西专项,广泛筹集资金开展碳汇造林,并搭建了企业、团体和个人自愿参与造林和森林管护活动的平台。相关专家表示,山西积极创新多元化生态治理投融资机制,有利于打破全省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的资金瓶颈,对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拓宽投融资渠道、优化资源配置、建设美丽山西、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山西持续推进生态修复治理 为京津冀筑起“绿色屏障”

为了实现以煤补绿的目标,山西也率先在中国建立了相对完善的生态补偿和恢复机制。自2007年起,山西省开始实施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和矿山环境恢复保证金等一系列政策,将煤炭开发的生态环境成本全面纳入煤炭价格,弥补煤炭开采造成的生态环境损失。这些措施改变了企业只能以经营利润进行生态管理或承担额外的政府分摊的局面,促进了生态环境补偿的市场化和法制化。

山西持续推进生态修复治理 为京津冀筑起“绿色屏障”

治疗源:铁拳切断污染

走进临汾百里汾河新经济带,岸边有许多高楼,波光粼粼,两岸绿树成荫。然而,谁会想到它曾被称为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从2003年到2005年,在中国113个环境监测重点城市中,临汾连续三年排名倒数第一。

临汾市的污染来源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煤、焦、铁工业的无序发展。面对恶劣的环境,临汾市人民从2006年开始大规模关停重污染企业和落后生产技术设施,先后整顿取缔了263个小煤矿,取缔了1705个非法落后煤矿、焦炉和炼铁厂,治理了1407个污染企业。关于临汾为了控制污染而削减了多少国内生产总值,没有准确的统计数据。然而,在山西省所有城市的gdp排名中,临汾从第二位滑落,显示出其在污染控制方面的巨大牺牲。

山西持续推进生态修复治理 为京津冀筑起“绿色屏障”

当我来到同煤集团塔山电厂的时候,那里的道路整洁干净,到处都是挺拔翠绿的松柏,但是我看不到一点黑色的煤。入口处巨大的电子显示屏特别醒目,显示了电厂机组的运行状态和实时排放数据。发电厂党委书记王爱华介绍说,塔山煤矿生产的煤被用于发电厂。煤通过一条长约1.5公里的封闭带直接运输到电厂的煤仓,一小时后就变成了电。同时,经过多次改造,电厂实现了超低排放,各项指标均符合相关规定。

山西持续推进生态修复治理 为京津冀筑起“绿色屏障”

据了解,针对工业企业污染严重的情况,山西省政府多次颁布实施了81项环境管理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如《重点工业污染源控制办法》、《污染物减排条例》、《重点工业污染监管条例》等。提出了推进燃煤发电机组超低排放的意见,有效促进了全省重点工业企业的综合管理和达标。

为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山西省制定了实施方案和年度实施计划,成立了以省长为组长、24个省级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工作组。同时,将pm2.5和pm10年均浓度下降率纳入市县年度目标责任考核。据山西省环保厅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山西省把煤炭治理、污染治理、车辆管理和降尘结合起来,超额完成了分散燃煤锅炉、淘汰黄标车和旧车、改造清洁能源、控制工业场地扬尘的任务。2015年,该省11个城市的平均遵守天数为253天,比2013年增加了70天;与2013年相比,pm2.5和pm10的平均浓度分别下降了27.3%和16.9%。

来源:安莎通讯社

标题:山西持续推进生态修复治理 为京津冀筑起“绿色屏障”

地址:http://www.a0bm.com/new/77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