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95字,读完约4分钟

24个历史中哪一个是最糟糕的?学术界的共识是《辽史》应该算在内。

5月15日,中华书局召开出版座谈会,宣布《辽史》修订版正式出版。这也是《史记》、《旧五代史》、《新五代史》修订后《二十四史》校勘的最新成果。《辽史》的修订工作由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刘浦江主持,他带领的团队前后花了7年时间完成。不幸的是,刘浦江于2015年1月6日因病去世,《辽史》修订本最终未能出版。

《辽史》重修, 增补校勘记 1000多条

《辽史》共116卷,由元代宰相脱脱编辑。包括该学科30卷、编年史32卷、表8卷、传记45卷和《国语解》1卷(即元代历史学家用汉语记录的契丹语资料)。《辽史》记载了从907年阿宝流汗到1125年亡国的历史,同时也提到了卢野·大石在辽末建立的辽西王朝。

“辽史三大家”之一冯家生曾说:“在今天的二十四史中,《辽史》是最快的,而《辽史》是最差的。”他在修订《辽史》的过程中,经历了改名、古籍、断章取义、翻译不规范、失去原意等八大问题。,这导致了“原来的错误,使它们更加错误;不犯错误的人也会犯错误。”

这也与辽代自身修史制度的不完善有关。辽朝作为一个曾在中国北方驰骋过一段时间的少数民族政权,也曾仿汉政权修订过户口本和历法,但未能形成一个体系,也未被修订成书。可以检验的官方史书只是“真实的记录”。然而,辽代所谓的“实录”实际上是指民族传记式的历史,而不是为每一位皇帝所写的编年记录。在这种情况下,原始史料自然充满漏洞。

《辽史》重修, 增补校勘记 1000多条

此外,辽代的史料分布不广。如北宋沈括在《孟茜笔谈》中写道,在辽宋对峙的形势下,“契丹书严禁入内,凡入华者皆亡”。

1961年,中华书局决定由冯家生负责整理《辽史》。并于1974年出版。然而,中华书局总经理徐军表示,《辽史》的校勘虽然取得了较高的学术质量,但它是文化大革命特殊时代的产物,有许多局限性。例如,点校本《辽史》的校勘是以所谓的“作业为主”的方式进行的,没有严格按照小学的要求进行校勘,而且大多没有校勘记录。另外,点本主编的《辽史》没有充分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半个世纪以来,契丹研究的巨大进展和大量辽代石刻墓志的发现,为《辽史》的修订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辽史》重修, 增补校勘记 1000多条

2007年,中华书局启动了《二十四史》修订项目,将《二十四史》升级为包括《辽史》在内的《二十四史》。《辽史》的修订依据是《白集》版本、明初朝廷朱的抄本以及原内阁数据库中《永乐大典》所引《辽史》作为总校。参与的学校由明朝南北和乾隆寺版本监管。同时,在版本学派的基础上,我们充分利用我们的学派,重点研究了五代、辽、宋、金、元、韩,同时,对重要的考据和研究成果进行了全面的收集和吸收,对古籍进行了严格的整理和认真的取用。整本书数百个标点符号被修改,增加了1000多个校勘,删除了约400个原始校勘,700多个保留的原始校勘被充实和改写。

《辽史》重修, 增补校勘记 1000多条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讲师、修订小组成员邱静佳在接受《中国商报》采访时表示,在《辽史》修订的帮助下,一些重要的史料记载有误的事件得以重新复原。例如,在《辽史》中,毛阿宝基的祖父铁拉的世系是混乱的,清朝的钱大昕试图解决这个问题。通过对《辽史》记载的比较,他认为《辽史》中的铁拉、顾世浦、马哥“一人三姓”。原始学派采纳了钱大昕的说法。然而,根据契丹人帝烈的墓志铭、家族的墓志铭以及中国人于的墓志铭,有学者发现铁拉实际上是、葛的父亲,只是葛的大哥。邱静嘉还说,有时一个困难的校勘必须经过15次以上的阅读和润色,才能用最精炼、最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

《辽史》重修, 增补校勘记 1000多条

契丹文字专家、学者刘凤岐也认为《辽史》的修订和出版意义重大,弥补了以往版本的一些不足,对辽史研究具有里程碑意义。据报道,新版《辽史》将在今年的上海书展上亮相。

来源:安莎通讯社

标题:《辽史》重修, 增补校勘记 1000多条

地址:http://www.a0bm.com/new/98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