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685字,读完约9分钟

[环球时报记者白]上个月,在意大利正式加入“一带一路”倡议后,一位匿名美国官员表示,不清楚意大利人想做什么;还有媒体猜测,面对中国,欧盟内部存在矛盾。但随后,卢森堡和中国签署了关于共同建设“一带一路”的谅解备忘录。几天前,瑞士也宣布加入。"意大利就像一个领导者,它为更多的欧洲国家打开了大门。"意大利经济发展部副部长米开朗基罗告诉环球时报记者。经济学家格拉西在中国生活了10年,参观了200多个中国城市。这一次,中国将举办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峰会论坛,他自然不会缺席。除了格拉西,记者还采访了英国“一带一路”特使、汇丰集团前董事长道格拉斯·弗林特,他也是来中国参加峰会论坛的。虽然英国还没有正式加入一带一路,但正如范志廉所说,英国是世界上唯一设立一带一路问题特使的国家,这本身就代表了英国的态度。我们为欧洲国家打开了一扇门,成为欧洲和亚洲的“交通枢纽”。环球时报:意大利上个月与中国就“一带一路”问题签署了一份合作谅解备忘录。您对此次访华取得的新成就有何期待?外界关注的热那亚港和里雅斯特港项目会有什么进展吗?格拉西:对意大利政府来说,我们在这里的目的是探索更多与中国合作的机会,特别是促进两国企业之间的务实合作。我们也希望通过参加这次峰会论坛,把中意两国在“一带一路”问题上的合作推向一个新的水平:与中国签署谅解备忘录只是第一阶段,现在我们将开始第二阶段,即促进更多的实际项目。具体来说,我们希望意大利能够发挥从亚洲到欧洲的交通枢纽作用,让更多的基础设施和交通项目促进国内经济发展,并通过签署的备忘录更多地促进意大利对中国的出口。至于意大利和中国在热那亚港和里雅斯特港项目的合作,我认为他们在登陆时不会面临太多的困难。虽然这两个项目仍处于起步阶段,但两国的合作非常健康。过去几周,意大利和中国在这方面进行了多次接触,但在达成协议之前,我们需要加深对更多情况的相互了解,并进行多次技术磋商。环球时报:意大利能给“一带一路”注入什么,更高的透明度,欧洲标准,更好的管理水平,还是更多的中国和西方之间的理解?格拉西:意大利有很高的透明度标准,受到国内和欧盟法律的严格监管。我们与中国的谅解备忘录强调了这一点。据我们所知,中国企业愿意遵循这一标准。意大利非常重视企业行为对环境的影响。对于每个合作项目,我们将首先分析污染情况、可持续发展水平以及投标是否公平。我认为中国企业可以通过与意大利合作,逐渐学会如何与欧美企业打交道。这将是一个“试水”的好机会。《环球时报》:我们没有选择旁站:有些人认为意大利进入“一带一路”是一个“旁站”。你怎么想呢杰拉西:我们没有选择旁站。我们只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希望与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做生意。我们既是欧洲联盟的一部分,也是北约的一员。我们加入了“一带一路”,并与许多非洲国家合作。这些“身份”不会相互冲突。此外,我们视“一带一路”为商业合作而非政治宣言,这与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多边合作机构没有本质区别。环球时报:据一些媒体报道,意大利加入“一带一路”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意大利与中国的密切关系。一旦政府改变,意大利的态度很可能会改变。格拉西: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意大利加入“一带一路”是国家的决定,高于政府的决定。即使政府想在未来改变这种关系,意大利作为一个国家也有理由反对。其次,这个决定不是因为我个人与中国的关系。当然,我真的希望促进意大利和中国之间更多的商业接触,我与中国相关的背景也让我扮演了这样一个沟通者的角色。然而,这不是决定性因素。两国经济关系带来的利益决定了这种关系的可持续性,两国政府的态度也非常坚定。合作是必要的,而不是为了一场血战而战。《环球时报》:在“一带一路”引发的争议背后,我们感到欧洲乃至西方对中国的不信任正在增加。你认为这种不信任来自哪里?格拉西:我不认为中国和一带一路在欧盟真的有负面印象。自从意大利和中国签署的谅解备忘录公之于众后,许多欧洲国家突然发现其中没有什么可怕的东西,而且内容都符合欧盟标准。因此,在过去的几周里,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欧洲国家开始以极大的兴趣关注“一带一路”,例如卢森堡,它是欧洲联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创始国。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是卢森堡人,我认为他可能是卢森堡加入“一带一路”的支持者。瑞士也是。我认为意大利就像一个领导者,它为更多的欧洲国家打开了一扇门。《环球时报》:此前,欧盟委员会将中国定位为欧洲的“系统性对手”。你如何将中国定位为欧洲的合作伙伴、竞争对手或对手?格拉西:首先,欧盟委员会将在不久的将来再次当选,所以不管他们现在说什么或者之前说什么,五月之后将会是另一种情况。其次,我个人认为中国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对我们来说,中国是一个与中国做生意的好机会,但它也是一个拥有大规模制造业的国家,这给德国和意大利等欧洲工业国带来了考验。有鉴于此,我们的目标应该是如何接受挑战并将其转化为机遇,而不是相互竞争。我们可以找到一些方法,比如让意大利公司成为中国企业的供应商。我们有过这样的先例:意大利和德国都是汽车制造商,出于某些原因,德国汽车在海外市场相对比意大利更成功,但这是否意味着意大利失去了竞争对手?不,事实是德国汽车40%的零件来自意大利,意大利更注重零件,而德国则注重组装。我们将来也可以和中国企业合作。世界需要更多商业层面的基础设施,英国也深深地参与了《一带一路环球时报》:你被任命为一带一路特使已经一年多了。你认为这个倡议对英国意味着什么?范志连:“一带一路”在过去两年变得更加成熟,这对英国意味着许多机会。鉴于英国在国际金融市场的地位,英国可以利用其专业技能为“一带一路”注入更好的治理和更强的融资能力,使其拥有更多高质量的项目,使“一带一路”更大、更成功,从而吸引更多的私人资本。此外,随着英国退出欧盟之后英国角色的转变,“一带一路”也是英国继续为全球行动贡献影响力的绝佳机会。此次论坛期间,中英双方签署了绿色投资原则协议,由伦敦金融城的27家企业和对绿色金融感兴趣的中国金融机构签署,预计未来规模将继续扩大。我们还签署了一项互连协议,并为一带一路的基础设施项目制定了技术标准。环球时报:但是,英国还没有签署一带一路合作谅解备忘录。范志连:我认为我们不应该过分强调一份文件,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许多正在进行的合作。事实上,在商业层面上,英国已经深深地卷入了“一带一路”。除了我刚才提到的协议之外,英国也是世界上唯一设立“一带一路”职位来协调英国在这一倡议中的利益的国家,这本身就代表了英国政府对这一合作的价值的承认和兴趣。就建设21世纪的全球金融体系而言,没有两个国家能比英国和中国做得更多。无论是金融技术、绿色原则、人民币国际化,还是最大的合作“一带一路”,我们都有许多合作层次空。面对如此雄心勃勃的前景,我们不应该被备忘录所困扰。环球时报:去年,英国贸易部长表示,伦敦希望成为“一带一路”项目的全球融资中心。计划进展如何?范志连:进行得非常顺利。在财政部长的领导下,我们成立了一个专家委员会,由我和财政部财政部副部长共同主持。该委员会有12名董事会成员,包括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开发银行这三家中国金融机构的代表,以及英国和其他国际机构的成员。到目前为止,我们取得的主要成就之一是创建了一个资产类别文档,我们正努力使基础架构成为一个重要的类别。参与者越多,透明度越高。环球时报:你如何评价当前一带一路项目的透明度?范志莲:我觉得越来越好了。事实上,这也是一带一路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目前,几乎所有国家都密切关注债务可持续性问题,中国充分认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并正在采取措施改善这一点。以前,“一带一路”主要是基于中国和东道国的双边合作。随着这一倡议的国际化,其透明度必然会随着参与者的增加而增加。环球时报:英国和欧洲的参与能给一带一路带来什么?更高的管理水平还是“欧洲标准”?范志莲:我更喜欢称之为“国际标准”。中国可以在推动全球基础设施项目的领先标准方面发挥巨大作用,因为中国建设和发展的基础设施比世界上任何其他国家都多。然而,更多的国际参与可以带来更多的参考标准和制定更多的新标准,这些标准可以适用于内部情况复杂的更多发展中国家。环球时报:你认为“一带一路”投资正在分裂欧洲吗?范志连:不。当然,从不同的角度来看,总会有不同的声音,但如果我们退一步,从全球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每个人都会同意,世界需要更多的基础设施。众所周知,世界上有三大挑战只能通过多边主义来应对:气候变化、失败国家的负面影响、人口变化及其后果。所有这三个问题只能通过收入、交通和能源发展相对落后的国家的可持续经济活动来解决。在这个信息混杂的时代,我们可以很容易地注意到一些成功的项目,我们也可以发现一些没有很好实施或不太成功的项目。只关注一两个不成功或成功的项目是错误的。我们应该从整体上看待这一倡议。欧洲在深化全球化和多边主义、发展基础设施的重要性、加强全球平等以及为新兴市场建设符合应对气候变化标准的能源项目方面有着共同立场,而“一带一路”与这些可持续发展目标高度一致。

来源:安莎通讯社

标题:采访意大利经济事务部副部长格拉西:欧洲有理由接近“一带一路”

地址:http://www.a0bm.com/ydljj/27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