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38字,读完约4分钟

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迎来了第一次全面的“大考验”。这个“大考验”的内容被称为“第一个世纪”的目标。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后,中国人民将证明他们能够如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第一年,中国已经进入实现第一个世纪愿景的冲刺阶段。这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大考验”。当今失落的世界无法提供现成的答案,中国需要用自己的智慧去探索;这是一个“大考验”,离第一个“大考验”的接受时间越近,情况就越复杂。应对这样的“大考验”需要力量和决心。

用中国智慧探索中国道路

自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面临的国际形势和经济增长越来越复杂。经济危机的蔓延和应对危机的各种政策的扩张交织在一起,许多国家经历了意想不到的经济冲击。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引发了世界主要国家被中国赶超的战略焦虑,调整了对华政策,引发了中国周边海域的地区冲突。这一变化促进了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发展,这一战略重视海陆空两方面,但对中国的对外贸易和经济关系影响相对较小。

用中国智慧探索中国道路

在复杂的周边外交格局中,中国经济的复杂性日益凸显。一方面,全球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在过去的两年里,经济进入了一个“新常态”的新周期。虽然很难在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继续保持高增长率,但在全球市场上的话语权仍在逐步提高,金融全球化不断推进,制造业转型出现了新的增长点。中国经济的全球化程度,面对一些国家的外交约束,不仅表明中国经济已经成为处理全球关系的坚实基础,也表明中国经济发展正变得越来越“专业化”。经济界的需求日益影响经济发展,经济发展规划和具体政策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

用中国智慧探索中国道路

确定中国经济增长的支撑点是应对经济复杂性的关键。从去年开始,实体经济和金融业都引起了关注。首先,作为中国经济增长重要基础的“中国制造”呈现出明显的分化:低端制造业由于多年来海外市场持续低迷而逐渐陷入萧条,而高端制造业在一些领域(如高铁及相关产业)开始显示出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中国制造”转型升级已初具规模。基于这种情况,中国政府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计划。其次,金融业越来越被视为刺激全球经济增长的支柱,中国也不例外。目前,人民币国际化正在加速,金融创新和互联网金融(尤其是p2p)日益活跃,这些都是重要的表现。与此同时,金融和证券领域出现了一些新的挑战。例如,股票市场波动很大,其形成机制与过去大不相同;一些大型p2p公司,如电子租赁,也有严重的问题。

用中国智慧探索中国道路

实体经济的增长,如制造业升级,意味着不断加大投资,也意味着以服务业取代工业化的不同政策选择。目前,经济的真正复杂性在于选择制造业升级和产业升级作为经济增长的支撑点与全球经济金融化趋势之间的紧张关系。原则上,金融发展服务于实体经济是一种社会共识。然而,在实践中,金融发展往往形成“自我循环”,金融活动往往对生产性投资产生挤出效应。服务业的发展(尤其是金融服务业的发展)和消费增长是否应该取代工业增长,还是应该同时纳入经济增长的支撑点,是当前复杂形势下两个截然不同而又犹豫不决的选择。

用中国智慧探索中国道路

形势越复杂,中国就越需要保持足够的实力,立足现实,巩固基础好的增长领域,建立多个支撑点,避免陷入“非此即彼”的片面思维。中国在空仍有很大的产业升级空间。正如负责工业的官员在解读《中国制造2025》时所指出的,中国在全球制造业的四个层次中处于第三梯队,这种格局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得到根本改变,因此中国至少还需要30年才能成为一个制造大国。所谓“人口红利”的消失并不是产业升级的障碍,产业升级需要更好和更普及的教育发展。

用中国智慧探索中国道路

工业增长仍然是中国经济实力的基础,是中国增长的重要基础,也是更加平衡、平等和包容的经济和社会政策的重要基础。中国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产业增长和金融发展等许多支撑点需要同时发挥作用。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对中国乃至东亚经济快速增长的以往经验有一个新的认识。以往的经验远非无效,即快速工业化和制造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持续上升。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百年一遇”的“大考验”没有标准答案,中国道路的探索需要中国人的智慧。

来源:安莎通讯社

标题:用中国智慧探索中国道路

地址:http://www.a0bm.com/new/123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