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49字,读完约3分钟

一碗面条可以“拉动”一个贫困县,也可以“点燃”更多的贫困县,让更多的农民受益

"总书记的问题让青海拉面火了!"

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了青海代表团的审议。一位代表说,为了帮助农民摆脱贫困,像“拉面经济”这样的地方品牌已经形成。“一碗面条”引起了总书记的兴趣。他详细询问了青海腊面的起源,青海腊面与兰州腊面的区别,以及经营腊面的人员情况等。

无独有偶,当天,记者在化隆回族自治县碰巧跟进采访了“拉面经济”,更深刻地感受到“一碗面”彻底改变了农民的生活方式。

华龙县是中国扶贫开发的重点县,有山有谷,农民靠天气吃饭。20世纪80年代,一群农民跑到厦门开拉面店。一个炉子、三张桌子和一家小面馆成了摇钱树。30多年来,华龙人在全国各地开了小面馆。目前,拉面及其一行在全县有8万多人,占全县农民的1/3;去年,全县拉面经济利润18亿元,农民拉面经营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一半以上。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多的青海农民也发现了这碗面条。青海人在全国各地开了28000家拉面店,180000人从事拉面行业,其中许多人已经成为企业家。这是一段从“华龙腊面”到“青海腊面”的简单旅程。

“一碗面”让农民换了活法(一线视角)

青海腊面和兰州腊面有着相同的根源。据记载,清朝嘉庆年间,清汤牛肉拉面传入兰州,并逐渐形成了统一的生产工艺。自古以来,青海、甘肃等西北省份的人们就习惯称之为“牛肉面”。当年,华龙人去内地开拉面店,发现很多人不了解华龙,不得不根据当地的口味进行创新。

华龙农民走出山门,走进城门,探索最直接有效的脱贫之路。现在,这种面条的发展遇到了瓶颈。

农民最担心的是融资困难。为了保证人气和收入,华龙人外出时很少开新图书馆,大部分都是从别人那里接手,转让费为每间20-30万元。普通农民很难一下子拿出这么多现金。没有抵押品,他们就无法获得贷款。有些农民小额贷款只有三五万元,期限一两年,农民觉得没用。

另一方面,小面馆急需转型升级。许多大中城市对食品卫生和消防安全要求较高,华龙农民开的小面馆大多是“小打小闹”,餐饮环境亟待改善。虽然我明白我应该归档和升级,但我认为门面房子不是我自己的,所以没有必要把它“高”。另外,由于资金缺乏,升级换代的积极性普遍较低。

品牌竞争,门口的敌人。近年来,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甘肃多个品牌的拉面开始在全国“赛马”,发展连锁经营。面对竞争压力,青海人开的小面馆也感到“吃不下”。

过去,我们迷路了。面对新的“硬骨头”,我该怎么办?值得庆幸的是,多年来,华龙一直将“拉面经济”视为农民准确脱贫的最有效产业,一个接一个。当地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来支持拉面的经济,包括贴息贷款和技术培训。日前,华龙县还成立了拉面服务局,与扶贫开发部门一起,专门为拉面经济和拉面大军服务。

“一碗面”让农民换了活法(一线视角)

为了促进精准扶贫,华龙利用扶贫专项资金在拉面经济中实施“有偿在职培训+创业”。第一批1000户贫困家庭被送到实力雄厚的面馆进行实践培训,在此期间他们得到报酬,完成学业后,他们还可以获得优惠贷款等,最终实现了开设独立店铺的目标。目前,我们正在申请筛选,预计将于4月实施,并逐年推广。

“一碗面”让农民换了活法(一线视角)

一碗面条“拉动”了一个贫困县,也将“点燃”更多的贫困县,让更多的农民受益。华龙县的一位县长充满自信:农民敢于冒险,努力工作,很难想象一碗面条能拉出多少“天地”!

来源:安莎通讯社

标题:“一碗面”让农民换了活法(一线视角)

地址:http://www.a0bm.com/new/63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