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082字,读完约5分钟

1.你认为经济形势怎么样?

■经济运行总体情况符合预期,部分亮点好于预期。但是,经济运行中的内在矛盾并没有得到缓解,一些新问题超出了预期。很难用“开门”和“小阳春”这样简单的概念来描述它

■综合判断表明,中国的经济运行不能是“U”型,更不能是“V”型,而是“L”型。这个L形是一个阶段,不是一两年

■“后退一步”就是“向前迈两步”。中国的经济潜力是充分的,弹性是强大的,并且有很大的回旋余地。即使没有受到刺激,速度也不会下降

■对于一些经济指标的回升,不要高兴;当一些经济指标下降时,不要惊慌

■差异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一些资源开始寻找新的地方,这产生了创新;有些人速度相对较慢,他们仍然呆在同一个地方等着,等着“风水轮流转到我家。”

■在新常态下,我们需要优化资源配置,培育新力量,形成新结构,这意味着分化越快越好

■无论是一个地区、一个行业还是一个企业,总有一部分人在“第28条法”的差异化中获得了“八”的好处,这一点很突出,前途光明

第二,如何做好宏观调控?

■为了促进宏观经济的健康发展,既要利用供给方,也要利用需求方,但在不同阶段,侧重点和努力程度不同

■目前和未来,供应方是主要矛盾,必须加强供应方的结构改革,并将其作为主要方向。需求方在创造解决主要矛盾的环境方面发挥了作用。投资扩张只能是适度的,而不是过度的,无论轻重缓急,都不能逾越

树木不能长到天上。高杠杆不可避免地会带来高风险。如果控制不好,将导致系统性金融危机,导致经济负增长,甚至让普通人存钱

■利用杠杆推动经济增长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最危险的是不切实际地追求“两全其美”,希望甘蔗两头甜,不敢做出决定性的选择

■我们已经明确了股票市场、外汇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政策取向,即回归各自的功能取向,尊重各自的发展规律,不能简单地作为保持增长的手段

■保持战略实力,标本兼治,避免用“大洪水灌溉”的扩张方式给经济打一针强心剂,造成短期刺激后经济越来越差

■控制好“度”,既不过度也不预防。即使方向正确,政策正确,但一旦力量过大,不仅达不到预期的目的,还会引发风险

第三,如何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

■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是当前和未来中国经济工作的主线。从远处看,这也是我们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生命线”,这是一场不能输的战争

■目前,一些方案已基本成型。下一步,中央政府将进行专项研究,并尽快推动实施

■“五大任务”是一个系统设计,每个任务都很重要。从具体操作的角度来看,饭要一个一个地吃,路要一步一步走

■我们的目的是减少行政干预,让市场机制发挥更大的决定性作用。然而,“钟必须系在钟上”,减少行政干预不能脱离政府的自我革命

■那些没有行政干预和市场机制运行良好的领域,不要傲慢。

■短期而言,稳定增长和结构调整之间可能存在矛盾。处理好“稳定”与“调整”的关系,关键是把握“度”,掌握正确的方法论,以深化改革为主要出发点

■由过剩产能支撑的短期经济增长不仅不可持续,而且比消除这些产能更痛苦、耗时更长

■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在淘汰低效产能的同时,我们还必须增加有效供给,培育新的发展势头

旧的不去,新的不来。相当多的地区,包括中西部的一些地区,使人觉得“师别三日对望。”

第四,预期管理怎么样?

■稳定预期的关键是稳定政策,而不是动摇政策

■善于政策沟通,加强前瞻性指导,提高透明度,减少对空的误读,及时纠正错误,避免意外,不搞“午夜歌舞”

■我们的成就和缺点都在那里。你不能夸大你的成就,对问题视而不见,甚至粉饰它们,否则你会挫伤你的信心,摧毁你的期望

■我们不仅必须愿意做,敢于做,而且还必须能够做。这就要求充分发挥三个“重点少数民族”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让企业家同时拥有“持续生产”和“毅力”。在“亲”与“清”之间建立新型的政治和商业关系,把企业家当成自己人,让他们充分实现权利平等、机会平等和规则平等。在实施一些具体政策时,不要盲目地翻旧账,让企业家感到安全

5.如何防范经济风险?

■今年年初的股市动荡反映出一定的脆弱性。有必要避免简单地将市场的这种“过度”行为理解为投机带来的短期波动,而是要从整个金融市场固有的脆弱性中寻找原因

■在现实中,我们应该彻底放弃试图加快经济增长、增加分母和通过宽松货币增持降低杠杆的幻想。对于各种金融市场的潜在风险,监管部门应密切配合,摸清情况,制定好计划

■对于那些无法挽救的企业,应该坚决关闭。破产应当依法破产。不搞“债转股”,不搞“郎朗匹配”重组。代价太高,自欺欺人,迟早是一个很大的负担。

■“保护人,不保护企业”,将人员安置作为处置“僵尸企业”和化解过剩产能的重中之重。可以培训的培训、可以调动的工作调动以及真正不能调动的工作调动都应该详细进行

■认为通货膨胀正在增加的人数,以及认为通货紧缩的人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原因。我们还不能妄下结论

■保持警惕,密切关注边际价格变化,尤其是工业产品、消费品和资产的价格及其相互作用。对于一些食品的涨价,既要加强配置,保证供应,也不能过度反应,干扰价格信号

(加工制作:新华社新媒体中心)

来源:安莎通讯社

标题:权威人士“34句”把脉中国经济

地址:http://www.a0bm.com/new/90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