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353字,读完约8分钟

国际贸易融资不仅是促进外贸增长的引擎,也是商业银行应对金融脱媒和业务转型升级的关键方向。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发展迅速,但仍处于初级阶段,还面临着管理体制不完善、产品结构单一、交易背景真实性审查不力、风险评估管理与贸易融资特征不匹配等诸多问题。因此,借鉴国际经验,调整经营战略,加快制度机制和产品创新,完善贸易融资风险识别和评估体系,已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存在的问题

(一)产品创新滞后,融资品种单一。目前,国际贸易结算的非跟单化趋势明显,而国内银行的贸易融资大多集中在信用证项下的融资产品上,难以控制汇款结算的配套融资风险,且品种相对较少,无法满足大量的贸易融资需求。也就是说,银行的贸易融资业务仍以出口打包贷款、进出口押汇等传统方式为主,约占贸易融资总额的70%,而保理、福费廷等较为复杂的业务发展非常有限。供应链融资主要集中在单一环节,综合服务方案可操作性差。对贸易链中的货物和资金流数据进行实时传输和动态分析的信息技术平台还处于起步阶段,信息流与物流和资金流难以完全匹配。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2)交易背景真实性审查不到位,部分贸易融资业务存在“脱离现实、虚拟化”的风险。目前,在贸易业务的发展中,一些企业构建虚假的贸易背景或人为增加交易环节或次数,使得贸易融资超过或偏离真实交易。然而,受目前调查和管理方法的限制,银行普遍报告说,很难审查交易背景的真实性,这只能停留在表面的真实性审查。一些企业骗取银行资金的做法是在获得银行贸易融资后直接作废或注销税务发票;同时,在国际贸易中,虽然外部监管机构出具的证明文件能够有效证明交易的真实性,但却无法避免重复融资的风险。如果企业将从虚假贸易融资中获得的资金转移到私人借贷和房地产投资等高风险领域,银行信贷资产将面临更大的风险。近两年来,以贸易融资为名骗取贷款的案例屡见不鲜,如“青岛港”事件、钢铁贸易圈融资、大宗商品融资等,给许多银行造成了损失。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三)缺乏相对独立的专业审批机制,控制力度弱。目前,国内部分银行成功建立了贸易融资业务文件中心,对部分或全部贸易融资业务实施集中后台操作,解决了业务操作规范化和操作风险防范问题。但是,贸易融资业务涉及的授信审批和贷后管理较为广泛,业务涉及的产品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行业风险和国家风险尚未形成统一、相对独立的专业审批机制。大多数银行由当地业务部门根据其权限独立批准。总行对贸易融资业务授信审批的额度控制较弱,没有实质性的风险管控手段,尚未形成全行有效的内部业务流程。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4)缺乏有针对性的风险识别和评估体系,忽视了贸易融资债务信用的风险控制。目前,商业银行对客户的了解和进行信用评级主要基于客户的静态财务报表和历史经营业绩,更加注重对客户的授信,而忽略了对特定贸易融资业务债务的授信,建立了有针对性的风险识别和评估体系。

破解策略

(1)实施顾客导向战略,加快产品和技术创新,提供差异化产品和服务。强调以客户需求为导向,通过改善服务功能、创新贴近市场的融资产品、提供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提高客户对银行的认可度和依赖度、增强银行对客户的议价能力。首先,在细分客户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客户的不同需求,提供差异化的国际贸易融资服务。例如,进口客户需要用人民币购汇支付信用证项下的款项,又需要规避汇率风险,他们可以提供人民币全额存款项下的海外代理支付、远期购汇等一系列产品,这不仅有助于客户降低成本,还能给银行带来多重效益,缓解头寸压力。第二,从单一产品融资到提供产品组合或整体解决方案。例如,银行可以根据客户出口融资、结算和交易的综合需求,将基础出口贸易融资产品与资本交易产品有机结合,经过一定的业务流程改造和组合,为客户提供全面的国际贸易融资服务解决方案,包括打包贷款、出口商票据融资、出口押汇等传统产品,以及福费廷、出口保理等新兴融资服务。第三,跟上国际贸易结算方式的发展变化,注重整个国际贸易供应链的整合和价值链的管理。分析供应链各环节的融资需求和风险特征,围绕客户的潜在需求,研究开发适应市场的供应链融资产品。例如,对于符合一定条件的大宗商品进口贸易,银行可以提供一整套以进口商品物权担保为主要形式的供应链融资服务。进出口双方同意用信用证交易大宗商品,银行为进口商开立进口信用证以降低保证金。出口商交货后,银行在仓储公司介入监管的前提下为进口商提供融资,从而减少进口商在大宗商品贸易中的资金占用。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二)引入科学方法,严格审查交易背景的真实性,有效遏制虚假交易融资。首先,通过“审查方法”,对双方的相关贸易合同、贸易文件、商业发票和交易历史记录进行认真核实,对合同条款是否明确、文件是否齐全、发票是否真实进行认真审查。其次,通过“比较法”,判断双方的交易关系是否合理,交易对象是否属于双方的业务范围,交易金额是否与双方的业务规模相称。第三,通过“检查法”,检查发票是否与交易合同的内容一致,从而防止企业通过虚假合同、发票、提单等单据骗取银行融资,并向风险控制门槛迈进。同时,应进一步提高贸易融资业务期限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根据企业的生产周期和销售退货周期进行合理计算,防止企业提前退回的资金被挪用。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3)调整制度,优化流程,构建相互制约的内部风险控制“三道防线”。现代银行业务强调过程控制,市场部门、风险控制部门和运营部门构成了业务运营风险内部控制的“三道防线”。对于贸易融资业务,前台业务单元应在业务拓展过程中嵌入专业风险管理,即客户经理负责开展业务的整体营销,产品经理负责根据银行风险偏好设计产品结构,风险经理评估业务的整体风险。通过前台三位一体的联动合作,形成分工明确、职责明确、相互制衡的业务营销风险管控机制;中国及台湾地区的审批部门实行专业的独立审批,按照全面风险管理的要求,加强对业务风险的前瞻性研究和判断,注重对客户信用、债务信用、担保方式等风险缓释措施的事前审查和评估,尤其是业务涉及的信息流、货流和资金流监控方案,推动风险管控屏障向前发展;后台运营部作为银行所有或区域性贸易融资业务的集中处理中心,通过统一规范的操作防范操作风险,通过相对独立的业务操作监控授信条件是否落实,并通过专业的文件审核及时发现和提示风险。根据建设过程的要求,构建银行前、中、后台相互制约的贸易融资风险内部控制“三道防线”,银行需要深化贸易融资业务管理体制改革,通过加强条线管理和专业化运作提高内部风险控制效率。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4)建立客户主体风险和债务风险相结合的风险识别和评估体系,提高贸易融资信用的准确性。在贸易融资风险识别和管理方面,从客户主体和交易两个维度入手。从顾客主体维度,主要考察顾客的基本要素,如经营状况、绩效能力和诚信等。客户的财务报表仍然是非常重要的信息来源。此时,银行对财务报表的分析应重点关注客户的营运资金状况、履约能力、交易对手及其自身的风险控制能力。从具体的交易维度来看,主要考察交易的自我补偿程度及相关风险因素,验证银行是否能够利用产品组合或结构化技术,并通过占有或控制物流资金流的方式,确保在交易中首先以现金流量支付。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5)实施差异化贷后管理策略,完善贷后管理的激励约束机制。首先,结合贸易融资业务的风险特点,考虑风险导向和成本效益原则,根据客户风险、信贷产品风险和负债金额进行多维分类分析,并采取多层次差异化贷后管理策略。在贷后检查频率和风险控制措施方面,风险程度越高,管理越强,贷后检查频率越高,控制措施越严格。对于低风险的批量业务,可以采用均衡、科学、合理的贷后管理方法,如分层抽样、事后复检等。·在考虑贷后操作的金额时,把握工作重点。其次,根据不同融资产品的风险控制点,补充和明确了贸易融资日常贷后动态监管的内容。除了完成客户贷后管理、现场检查、数据分析、数据收集等“规定动作”外。应根据需要随时对关键贷后问题进行监控,并做好简要记录,作为判断贷后管理是否尽职和后续检查的重要依据。第三,提高贷后管理的责任意识,完善贷后管理的激励约束机制。要加强贷后员工的风险教育,使他们树立“贷后管理不仅是风险管理,更是经营战略”的理念,克服贷后管理过程中的思维松懈;同时,要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对相关人员的贷后工作进行监督和考核,促进贷后管理的有效实施,提高管理质量。

来源:安莎通讯社

标题: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地址:http://www.a0bm.com/new/110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