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352字,读完约6分钟
年是艰难的一年,房地产巨头万科呼吁“活下去”。 这三个字铿锵作响,也是ofo黄车、途歌等共享旅行社的真实写照。
曾经是资本的宠儿,现在被资本抛弃,留下鸡毛。
有人说从一开始就错了。 真正的共享是社会闲置资源的利用,不是再资产模式的分时租赁。 资本退场后,押金将成为压垮它们的最后一根稻草。
有些人说,一些公司倒闭或努力“活下去”的黄色轿车并不意味着共享经济没有未来。
从高处落下
摩托车创始人胡魏炜曾说过,即使创业失败,那也是公益。 ofo的创始人戴维不这么认为,他说:“生意就是生意。”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摩拜因被美团收购而走向“生意”,但ofo面临生死存亡,不仅不做公益。
9月,上海凤凰自行车企业向法庭提出ofo,称拖欠贷款6800多万元,该企业上半年收入和净利润均超过50%。
10月,有媒体表示,ofo的押金返还周期再次延长。 目前有1000多万客户选择网上押金,ofo返还的押金超过10亿元。
12月,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对ofo和戴威发布了《限制费用令》。 不可以坐飞机,不可以软卧,不可以在星级酒店等花费,包括不能买车的旅行。 。 。 。 。 。
一个月内,戴威连续发出两封内部信,说“跪着也要活下去”,说“ofo不会破产,其他都有可能”。
相比之下,移动的日子稍微好过一点。 业内人士分析说,如果ofo像移动一样卖得快,也许不会像现在这样不自然。
黄车退押金界面的截图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李晓华说,国家是直通车记者,共享自行车确实处理了城市旅游最后公里的指控,但具体商业模式的运营存在偏差。
李晓华指出,目前的共享自行车本质上是分时租赁,从重资产以前就属于商业形态,但在运营过程中采用互联网公司的方法进行扩张,盲目争夺市场占有率,不仅不能带来高经营价格,还不能覆盖现金流
投资者朱念虎给ofo站台时,一辆车200元,一次5毛,每天骑10次,3个月就回价了。 但是,过度投入、高昂的维修价格和运营价格,让这个报价过于乐观。
据说最高峰时的共享自行车全国投入量达到了2300万辆以上。 迄今为止,保守估计约有500万辆共享自行车无法有效运营,许多人进入了“墓地”。
在上千级共享自行车的背后,是资本的急剧增长。 领域数据显示,最高峰时,共享自行车投资规模达到600亿元。
据《财经》杂志报道,一位ofo离职高层明确表示,投资者对戴维说:“跑市场第一是唯一的目标,不要在意钱。”
目前,投资者纷纷选择离场,没有资金支持,共享自行车公司从高处跌落。
李晓华告诉国家是直通车记者,共享单车应该回归理性,不是纯粹的互联网公司,没有赢家通吃的特点,市场不会集中在少数公司。 “比较合理的共享自行车公司可能只是安排在小城市。 大公司也不在里面。 这个商业模式本身就可以盈利。 ”。
目前,被收购的移动没有盲目扩张。 胡玳在卸任摩拜首席执行官之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过去几个月,摩拜致力于降低价格,提高收入和订单数量,而不是投放新自行车。
李晓华指出,共享自行车只是处理一些人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如果想处理所有人的出行问题,就不太现实。 投入到人口密度高的地方,会被高频率采用。
在缝隙里生活
当ofo的押金潮席卷全城风雨的时候,人们突然意识到,共享汽车的冬天也到了。
住在北京的孙先生告诉直通车记者说:“从小黄车退不了押金,我想这一轮的共享经济除了共享充电宝以外,全部退了可以退的押金,但是到现在为止一分钱都没拿到。”
今年5月,孙先生交了1500元押金后,开始采用共享汽车平台“途歌”的旅游服务。 他说最近的用途歌还是一个月前,现在在app上搜索,几乎找不到可以使用的车辆。
途歌界面的截图
事实上,9月份,媒体报道的途歌悄然退出各运营城市,西安二手车市场也有可以买到这首前途歌的共享车,途歌陷入了押金难以降低、车无法使用的境地,被推向了风口浪尖。
途歌北京总部注册人表示,优先向线下注册的客户退还押金,每天可确保15人的押金。 根据迄今为止公布的200万注册客户数,所有退货大约需要300多年。
孙先生吐槽说:“当初交押金的时候,也没有优先考虑离线交接现在的押金离线登记,很明显是要承担责任的方法。”
有网友开玩笑说:“这辈子拿来工具的最远的路可能就是你们的路。”
除途歌外,多家共享汽车平台也遭遇寒流,今年5月,运营不到一年的甜瓜旅游宣布关闭租车服务。 6月,中冠共享汽车败走泉城,相关公司跑路。 12月,兔子司机被曝光的车主怀疑走的路,巴歌也有破产的嫌疑。 。 。 。 。 。
业内人士认为,盈利模式不清晰是共享汽车领域的一大痛点。 便宜的租金不容易弥补运输维度,购买巨额的价格支出,只能继续融资,挪用顾客的押金来填补漏洞。 一旦融资受阻,经营将很快陷入困境,导致对顾客押金的不利处境。
尽管如此,仍有不少人看好共享汽车的前景。
李晓华说,从长远来看,共享汽车是一个大方向,“未来汽车将走向智联网,无人驾驶快速发展后,拥有汽车意义不大。”
但是,李晓华指出,共享汽车公司目前之所以碰壁,可能是由于与中国城市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发展错位,没有抓住最好的时机。 “在汽车饱和度不高的时候,快速发展共享车也许是一个机会,但现在私家车的拥有量越来越多,采用共享车的人可能不多。”
李晓华还说:“中国分时租赁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资金,所有东西都要自己投入,占领市场需要很多资本,重资产企业的资金需求量很大。”
但是,共享自行车、共享汽车面临着冬天,而李晓华认为真正的共享经济还有快速发展的潜力,他认为,利用社会闲置资源后,可以提高社会整体运转的效率,这也是共享经济快速发展的初衷
就像网上订车的企业一样,只是面向搭建平台、提供产品的公司,而不是真的有车。 轻资产的运营模式,也让公司关注平台的建设。
来源:安莎通讯社
标题:“烧钱模式结束后 共享巨头们还能活多久?”
地址:http://www.a0bm.com/new/19150.html